真诚的教育,是在带领人们寻找到内心最纯粹的自我、享受精神最高乐趣的同时,也能给足本钱。

让他们在眼下这个凡尘俗世安身立命的时候,拥有极为珍贵的选择权。

不仅邀你出世的纯粹,还允你入世的筹码。我感谢这样的教育。


——美国中文电视台主播 周马丽



马丽姐姐采访营员们制作科学微电影的心路历程

我尊崇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我原以为这主要指的是幸福的能力和心态。

但后来发现,外界的肯定,同样重要。

如果一种教育不仅唤发出学生本真的求知欲和专注,同时还给予这种努力以奖项上的肯定,我认为这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圆满。

然而这两点,任何一点都不容易做到。举凡与教育相关的课外项目,即使能够专精地做到其中一点,已属凤毛麟角。

不过我有幸,体验了香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夏令营,它既有着出世者最珍视的纯粹,带你进入学者般专注的精神领域;又具有入世者的现实与智慧,用奖项允诺你的选择权。

出世的纯粹

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夏令营把少年们放进自然的课堂,辅以科学的手段,让他们自由探索,专注地感受。兴之所至,他们自己会找到研究的题目。

少年们被带到生态系统保存完善、物种繁多的香港“深山”或“老林”里,“奢侈”地用一整天一整天的时间,专心观察动物和植物。


在这样的奢侈中,他们不再像行人一样来去匆匆、对路边山脚的生物熟视无睹;他们把心安静下来,带着新生儿一般的好奇,开始发现万物的新鲜神奇:硬壳外包着软软的皮、随外界刺激开合的“树栖蜗牛”;在岩缝中产蛋并且用“鱼目混珠”的手段诱骗天敌的壁虎守宫;在树上做巢的蚂蚁;等等。


也有人选择对社会产生即刻效应的课题:荷叶不沾水,其原理是否可以应用到汽车前窗;香港车流量大却极少堵车,其原理是否可以解决其他城市的拥堵问题;蝴蝶翅膀上用于吸收太阳能的鳞片可以多角度转动,是否可以利用仿生原理优化太阳能板设计⋯⋯


不论选择研究动物、植物,或是社会问题,他们全部释放出了一种我认为叫做“专注”的力量。


为了拍到最震撼的镜头,整个小组通宵到野外拍摄蚂蚁的爬行;


为了研究为什么蝴蝶会被花蜜吸引,仅是小学程度的孩子就懂得根据实验结果修改3组实验方式,每组平均4种被测物;除了对味道进行考量,他们还考虑到将气味作为变量;


7月份的香港烈日下,三个初高中组员把太平山上的围栏一个挨着一个的观察,记录每个围栏上发现几只蚂蚁、几只蜗牛、几只红蝽、几只竹节虫,等等;这样细致观察了60个护栏,再据此推算整个太平山护栏的物种比例⋯⋯


一个课题的开始,或许仅是源自最初的一点兴趣的火花。然而通过持续不断的坚持和投入,加上专业系统的指导,他们越来越专注,越来越兴奋。甚至在喜欢游戏和玩笑的年龄,张口闭口都是自己的项目。

我和营里私交最多的女孩名叫苏昱雯,每次碰巧遇见,她都正急急忙忙要出门。开始几次我都好奇地问她“去干嘛”,她每次都说“去看我的蜂”。她的研究课题是毒性可致死的黄裙蚂蜂的族群系统。


在这里,每一位学员每天平均花费10个小时,用于实验、测量、修改、拍摄。

许多中级学员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更深入,还会在夏令营结束后,自愿和组员花上12个月的时间,完善研究项目。

在这14天里,夏令营从内而外地,唤发孩子心中原始的好奇和求知欲,辅以鼓励和严谨的指引,将本能的好奇通过理性的控制,推动成为坚持和专注;再用科学严谨的精神,把坚持和专注,升华成为纯粹。

所谓纯粹,是没有任何夹杂私欲的目的。目标只有一个:我能做的最好。

这种纯粹令人珍视。

一个在英国读书的女孩子,连续两次跨越大洋,来到香港参加夏令营。她说,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体验不到这种无私的感受。


只有纯粹的目标,才能体会到一种纯粹的付出。

而纯粹到极致的付出,才能唤发一种巅峰的体验。

这种巅峰体验所衍生出的,是不计可数的正循环:成就感、自信、自控力、探究精神、动力、专注、热爱⋯⋯

体会过这种纯粹,不论今后他们是否继续热爱科学,他们都将在人生中继续寻找这样的巅峰体验。不论他们热爱的是什么,这种曾经体验过的全情投入和付出,仍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淌出来。

这,是一种出离尘世的幸福的能力。

入世的筹码

然而,生而为人,势必受到社会的制约。

因此在关心出世的幸福的同时,入世的能力,也是现实的和负责任的考量。

在这里,用纯粹和专注浇灌出的作品,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多项大奖。


此外,愿意继续深究课题的孩子们,最终也会用论文的形式,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角逐其中的英特尔英才奖。这一奖项在国外大学对申请者的审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刚刚结束的新一期夏令营,就有一位叫张若澜的女生获得该奖,2013年夏令营的营员张溪典也获得该奖。


而在英才奖中有突出表现的,还有机会参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高中生科技竞赛——有着“中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张溪典同学于2014年代表中国队赴美国参加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获得美国畜牧兽医协会专项一等奖。

除了奖项,这里每一个课题的发展过程都遵循严谨的科学探索方法:问题、假设、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及文献。


这种方式也恰好和西方的科研项目(project)教学模式相通。因此在最专业的要求下已经经历了整个研究过程的营员,未来在国外读大学时,也将对这种研究方式更加得心应手。

这里同时还提供最专业的指导。

夏令营院长姜冬梅教授为14天的营期制订详细的学习进度和计划,全程跟踪和指导学员们的进度。姜冬梅博士早在2002年就获得过我国第六届地球奖,是著名的环境教育专家。姜教授是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香港宋庆龄教育学院院长,曾在联合国总部做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讲座。姜教授更是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曾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英才奖评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ISEF评委,是中国队、中国香港队、中国澳门队赴美国参加ISEF比赛的战前教练。


姜冬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博士、教授

除了院长,这里还有来自教育、环境、影视等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每23名学员的专属老师。夏令营每次只招收有限的十几名学员,为了让每位老师能全身心专门指导23名学员,保证了老师对学员地充分了解和指导,也保障学员的充分成长。

此外,姜院长还会通过她的业界影响力,邀请到诸如斩获ISEF大奖的选手、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戛纳电影节获奖演员等,来夏令营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和眼界。


郑浩,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


吕尚伟,著名风光摄影大师、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团专家


潘恒生(中),香港电影界顶级摄影大师


陈晓红教授(第一排左二),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张波,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美国诺娃公司研发部主任、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协会创始人


周军卫,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员

这是对这个夏令营的专业性的描述。

接受着最专业的指导、心无杂念地完成一次高水准的研究;同时将成果变成协助未来登上更高峰的砝码。这在我眼中,称得上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圆满的教育。

与这里相比,国际学校的项目式教育略显舶来和散漫,而国学私塾式教育又过于注重内化且无法与国际和现实接轨。

即使不与其他任何教育机构做比较,这里所发掘和鼓励的动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和荣誉的保障,已经堪称真诚。

出世的灵魂生而依附于入世的肉身,因而势必受到境遇的牵绊。

真诚的教育,是在带领人们寻找到内心最纯粹的自我、享受精神最高乐趣的同时,也能给足本钱,让他们在眼下这个凡尘俗世安身立命的时候,拥有极为珍贵的选择权。

不仅邀你出世的纯粹,还允你入世的筹码。

我感谢这样的教育。


周马丽,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美国中文电视台主播、记者, 曾采访过前纽约市长Bloomberg、美国东部第一位打入国会的华裔众议员Grace Meng、美国华裔警衔最高的陈文业警长、脱口秀艺人黄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