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受邀成为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国际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国自然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0世纪70年代,位梦华曾对中国大陆的重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和深部物质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发表在《地震地质》上。后来又对唐山地震前后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用重力变化预报地震的可能性,论文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刊物《JGR》上。1981年,位梦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对美国密西西比湾地区的重力变化进行了观测和研究,论文以中英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上述研究成果曾经引起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界的关注与重视。

1982年,位梦华从美国去了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并与美国同行一起,对罗斯海湾海底构造进行了人工地震推测和研究,并对罗斯岛的重力场进行了观测和记录。是第一个进入南极中心地区(南纬80度以南)的中国人。

1983年回国后,位梦华率先对南极进行了综合研究,先后出版了《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之梦》,《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等著作和一些科普文章,还作为主要作者之一,撰写了《神奇的南极》丛书一套十部中的两部,即《南极属于谁》和《冰雪世界的资源》,该丛书荣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第四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等多个奖项。1990年,作为主要撰稿人和策划者,与浙江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南极与人类》六集电视专题片,并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1年度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科技类一等奖。是第一个以亲身经历撰写文章,出版专著,并策划、推动拍摄有关南极的电视专题片的中国人。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位梦华又把目光转向了北极。1991年第一次进入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与爱斯基摩人深入接触、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

为了推动中国的北极事业,1994年再次与浙江电视台合作,深入到美国、加拿大、格陵兰、挪威和芬兰等国的北极地区,拍摄了《世纪间的传递---北极探秘》20集电视专题片和其他一些电视系列片,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中国电视1995年度科普类一等奖和95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一等奖。

1995年,位梦华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一活动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并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

1998年,位梦华第六次进入北极考察,和夫人一起,在北极工作了八个多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2002-2003年,位梦华携夫人第八次进入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第二次在北极越冬,生活好工作了13个月零一个礼拜。

2005年,位梦华一共9次进入北极考察,两次在北极越冬,总共在北极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

为了表彰位梦华的贡献,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和阿拉斯加爱斯基摩捕鲸委员会分别于1994和1996年授予位梦华杰出贡献奖状。

在对两极进行了综合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位梦华又出版了《北极的呼唤》、《神奇的北极》、《梦系南极》和《魂飞北极》、《到地球顶端去-中国人进军北极》、《两极纪实》和《天涯纵横》(在台湾出版)、《北极日记》、《两极探险史话》、《站在两极看未来》、《最伟大的猎手》、《从宇宙到生命》、《从北极到夏威夷》、《南极大探险》,《北极大探险》,《南极历险和北极历险》、《极昼故事和极夜故事》、《南极童话和北极童话》、《北极探秘》和《万里追鲸记》等多部专著和大量文章,以科学文学的语言对南极和北极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综合介绍。其中,位梦华主编的《神奇的北极》丛书一套六部荣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被科学家推介为20世纪科普佳作。《最伟大的猎手》一书则被评为改革开放20年来的科普佳作。而《两极纪实》则荣获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等单位颁发的《好书大家读》1998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1999年发表于台湾《中国时报》副刊上的科学散文《伯格曼法则在北极》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收入台湾《八十八年散文集》。《从北极到夏威夷》由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选为2000年度十大科普好书之一,《从宇宙到生命》则为该项活动所推荐的20本科普好书之一。《气候的威力》,《冰川的风格》,《旅鼠之谜》,《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和《远征北极点》等科学散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编入初中和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者辅助读物。《南极历险和北极历险》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佳作奖等奖项。《科学家两极历险丛书》(5本)被评为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之一。其中的《独闯北极》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