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博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现场为您报道。 
 
今日看点: 
1.“中国角”来了中学生 
2.“土著角”民族大聚会 




01

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中国角”来了三名高中生,他们认真地聆听了“中国-美国加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边会,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谢振华、加州州长、加州环保局长、哈佛大学气候研究所专家等出席了边会。谢团长谦虚地说:“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我们是小学生,要向美国和欧洲学习。美国加州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还回忆起当年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设立“区域办公室”的方法就是向加州学习的。三位高中生代表坐在会场中,让我想起巴菲特的成长历程,他的爸爸在他12岁时就把小巴菲特带进了股票交易所,让他感受股票这项金融业务的特点,最终成就了一代股神。希望我们的中学生能够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就能直接体验气候谈判,体验这个集科学、政治、外交、经济、道德、伦理、文化于一身的综合领域,体验190多个国家也可以联合起来做一件事,体验对地球、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阳光下,有一群人正在关心着下一代,下一代来听听大人们是怎样关心他们的。 

02

欧洲华语电台记者率先要求采访中学生代表,她希望了解中国中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看法、来到巴黎参加气候峰会的感受。在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身经百战的霍嘉铭同学,虽然只有16岁,但是老道、沉稳,侃侃而谈。 










03
一大早就看到会场里有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人在走来走去,他们不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少数民族,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土著”。北美、南美、非洲各地的土著云集巴黎,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气候变化,他们想对世界说什么呢?十年前,我曾经在北极考察过几个月,尤其是和因纽特朋友一家同吃、同住过三周,陪着他们出海、登陆,打猎、打渔,吃生肉、喝自酿的酒……他们的生存环境早已经受到全球变暖的严重影响。和“北极熊爷爷”狭路相逢,少不了一个热烈的“熊抱”! 
土著画家们正在创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巨作。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土著文化中自发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粗旷与细腻,抽象与写实,艳丽与凝重,交织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美感。 









04 

土著画家们正在创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巨作。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土著文化中自发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粗旷与细腻,抽象与写实,艳丽与凝重,交织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美感。









05

独木舟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100年前,他们还是乘着这个独木舟出海捕鲸,捕获的鲸鱼再解剖后分给全村人吃,真正的“原始共产主义”。但是,其他的器皿,我实在认不出是哪个民族的,个个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