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博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现场为您报道。
今日看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少年观察员

01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少年代表,闪亮登场!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峰会上,我们的少年代表就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走到哪个会场,都会引来关注的目光。在这次大会上,世界不仅看到了中国元首习大大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心,更看到了中国的下一代对地球和人类共同未来的关注。在大会就要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来介绍一下三位少年代表。


02
霍嘉铭,一位敦敦实实的正能量少年。他来自东北,是辽宁省实验中学的优秀高中生。第一眼看到他,就知道他是一个当班长的好材料。果然,在两年的接触中,他一身正气,在团队中总是获得拥戴;他总能替别人考虑,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总能积极寻求更佳的解决方案,这使得他成为研究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在过去两年中,他作为组长率领小组完成的科学探究项目《科学的“蝽”天》(研究一种昆虫“泛光红蝽”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和作用),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高中组一等奖、特别奖,他完成的科学论文《一种环境指示生物——树棲蜗牛》获得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目前他正在着手一个看似简单的交通问题,“中国式过马路”的数学解决方案。他虽然只有16岁,但是却是一个科学探究兴趣浓厚的资深研究员了。希望他能继续像关注红蝽、关注蜗牛、关注交通一样,继续关注气候变化领域的各种问题,成为“推地球团队”的领袖人物。


03
张若澜,这位身材修长,文静、漂亮的女孩子,的确是非常出众。她来自郑州市外国语中学,高中二年级。她喜欢漫画,也喜欢科学,还对国际政治这样的“枯燥”问题感兴趣。由于兴趣广泛,初中毕业的时候,她非常纠结,不知道到底选择动漫夏令营去日本,还是选择科学发现夏令营来香港,还是选择英文夏令营去英美国家。当然,最终她抱着尝试的心理来到了香港,一片科学发现的天地点亮了美少女的青春时光。去年,她作为“红蝽”小组的主力队员,完成了科学微电影《科学的春天》,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高中组一等奖和特别奖;她的科学研究论文《中国壁虎产卵期社会性行为研究》获得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INTEL英才奖,并将于2016年作为中国队成员赴美国参加第68届“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她不仅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已经在托福和SAT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巴黎气候峰会的会场上,她依然保持着对各种议题的浓厚兴趣。从巴黎气候峰会起步,希望若澜能够成为未来活跃在国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


04
石景舒,这个照相的时候就摆出一脸严肃,不照相的时候就满脸调皮的英俊少年,一定赚够了家长和老师们的疼爱。他来自山东青岛的一所国际学校,为了来参加巴黎气候峰会,冒着恐怖分子袭击的风险不说,还毅然割舍了期中考试这样的“大事”,实在是创举和壮举。他的创意和他的调皮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去年他们的科学微电影小组刚成立,他建议给小组取个别具一格的名字“黑摄会”;他的英文词汇量不小,听力也不错,但是你如果跟他对话,他一定调皮地用韩国口音回答你“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他具备这个年龄阶段美少年的一切特征,看他骑在自行车上的姿势,你就知道他有多酷!要动真格的,他还真行。去年,他作为红蝽小组的主力摘得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桂冠,今年他研究了一个特别的专题《帝国的交通》,他们在酷暑中追踪蚂蚁,研究蚂蚁的公路、隧道、立交桥、交通岗,夜以继日跟踪拍摄,他们完成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让人震撼。虽然《帝国的交通》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屈居二等奖,但是他和他的辅导老师(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张溪典同学)并不服输,他们把作品拿到“广东省大学生科学影像节”,这匹“黑马”,一举获得大赛唯一的一等奖!这位英俊少年的科技创新之路才刚刚开始,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难题,需要“黑马”杀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