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你知道
在青少年国际比赛中
哪个国际比赛的颁奖
用时最长
最激动人心
现场最热烈
最让学生心跳
最让老师感动
最“疯狂”吗
这必定是
全球最大规模
等级最高的
英特尔国际青少年
科学与工程学大赛
(Intel ISEF)
让我们一起跟随第70届大赛评委、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生物学教授、环境科学博士姜冬梅,感受感受现场的热烈氛围!
颁奖典礼现场有多大?
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
1842名学生
和1200多位评委
颁奖前
参赛选手们会做什么?
紧张地等待?
打瞌睡?
还是……
关注国际顶级青少年科学赛事
看过来!
心跳的那一刻
2019第70届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从四等奖开始颁发,中国大陆队、香港队、澳门队、台湾队鸦雀无声,生命科学大类颁奖结束,仍然没有一个项目浮出水面,我们的汗都出来了,这是什么节奏?难道是有大奖在后面等着?
三等奖开始颁发,第一个学科就是Animal Science动物学,“from Hong Kong”在全场回响的时候,只见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从椅子上蹦起来,相互呼唤着奔向领奖台。穿着旗袍的叶若言同学站上领奖台的一刻,泪水奔涌,哈哈,天道酬勤!杨沐华和叶若言以动物学项目《异形入侵香港》为香港队摘下今年的第一块奖牌。
一共有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1842名学生,参加本届Intel ISEF。其中,动物学组历年来是竞争最激烈的学科之一,今年一共58个项目,学科大奖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6项。能够获得前15%的好成绩,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刚到赛场布置完展板时,我们四处走走,看了看今年参赛的项目实力,顿时吓哭了。”杨沐华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异形入侵香港》是我们在2018‘香港科学微电影夏令营’野外完成的项目,虽然原创、原生态味道十足,但是和那些实验室的高大上项目相比,我们的项目太小儿科了。”
“但是,拼到最后,我们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逆转,终于体验到了天道酬勤!我们太幸运了!”喜极而泣的叶若言最后画龙点睛,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看到孩子们在台上流下热泪,我的内心洋溢着暖暖的感恩之情。16年前,同样的领奖台前,我的三位学生为中国队摘下2004Intel ISEF的第一块奖牌,我也是这样举着相机为他们拍照。”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姜冬梅院长不无感慨地说。“人的一生,同样的镜头总是在重复,之后的16年,我每次坐在台下为孩子们拍下喜极而泣的一刻,见证一个个科学少年在Intel ISEF的成长时,都会产生同样的感动和感恩之情。”16年来,有多少孩子在这个舞台长大,姜院长恐怕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我们相信一张张笑脸会深深地留在她的心里。
参赛选手叶若言的妈妈看到孩子上台领奖时的样子,也激动不已,回复老师说:“ISEF是一次公平的竞赛,是一个能夠帯給你惊喜的比赛!ISEF是一个让少年科学家可以充分体验到天道酬勤这个硬道理的竞赛,更是一个能够享受创新发现无限乐趣的竞赛。”
从科学微电影活动中走出来的ISEF获奖选手们
“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老师,从培养’别人家的孩子’,到培养’自己家的孩子’,再到培养’天下英才’,这是科学老师成长的三个境界吧?很荣幸我能一路走来,见证孩子们和我自己的成长。”姜院长谈到的三个境界,正是许多科学教师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怎样才能做到呢?姜院长立即回答了小编的问题。“我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全部学术积累和人生积淀,冥冥之中都成就了今天的我——一位科学老师。没有什么事业可以比作一名科学教师更让我终生感到幸福。”
2018Intel ISEF,姜冬梅博士和各国参赛选手合影
2019Intel ISEF,姜冬梅博士和各国参赛选手合影
“感恩Intel ISEF这个求真务实的科学教育平台,让科学探究、科学教育如此美丽!
感恩帮助孩子们成长的老师们、科学家们、亲朋好友们,从我的孩子们到我自己,大家给予了我们鼎力支持和满满的爱,因为有你们,我们非常幸运!这个世界无比美好!
感恩辛苦的昨天,感恩灿烂的今天,感恩美好的明天!”
美国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刘鼎博士,虽然只有30岁,但已经是两次参加ISEF大奖评审工作,他今年评审了行为与社会科学组的项目。在凤凰城评审完返回哈佛大学的航班上,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深情地写道:
“参与青少年科学项目成为10年来的主要副业,从安徽天柱山科学夏令营到国际中学生科学竞赛评委。无论是在简陋的土操场上奔跑放飞孔明灯,还是ISEF答辩结束后全场观众为上千名小选手集体鼓掌的动人场面,都让人终生难忘。科学精神和热情的传递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找回初心,坚持初心,交换初心,享受创造力(甚至不是科学发现)带来的惊喜和开心!”
中国两岸四地代表队获奖名单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胡诗成:以项目《蚕丝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掺杂纳米碳及电催化CO2还原》斩获能源化学学科一等奖、学科最佳奖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奖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孙宇峰:以项目《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虹膜识别与应用》斩获系统软件学科二等奖及美国人工智能发展协会专项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杨鸿嘉:以项目《天然抗氧化剂在降低重金属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毒害作用初探》斩获植物科学学科三等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汪青依:以项目《砂床在振动激励下的法拉第堆积现象研究》斩获物理和天文学科四等奖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任嘉俊:以项目《氧化亚铜复合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液》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专项奖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苏畅:以项目《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区块链优化模型》获得阿卜杜拉·阿齐兹国王和他的天赋及创造力基金会专项奖
香港圣若瑟书院 杨沐华、汉基国际学校 叶若言:以项目《异形入侵香港:首次报告新几内亚扁虫入侵中国香港》获得动物学科三等奖、Sigma Xi科学研究协会专项奖物理学提名奖
香港圣保罗学校 陆艺明、姚懿育:以项目《以乳糖酶水凝胶缓解乳糖不耐症》获得美国化学协会专项奖提名奖
澳门培正中学 李希怡、方澍:以项目 《模块化飞机综合维护平台Avinocular: An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for Aircraft Inspection》获得工程组三等奖
澳门大学附属中学 钟正和林曼莉:以项目《基于昆虫翅膀微型分级孔洞结构的气敏传感器研究》获得四等奖
澳门培正中学 冯俊熙、许凯欣和梁颖怡:以项目《一个应用于食品安全及人体过敏反应分析的自动化微流控平台 An Automated 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Food Safety and HumanAllergy Analysis》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郑宗弘:以項目《连续函数与多倍角公式推广研究》获得数学学科三等奖,及美国数学学会专项奖二等奖
国立凤山高级中学杨品贤与张维伦:以项目《圆周上跳跃回归问题之研究》获得美国数学学会专项奖三等奖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张宇娴、简维莹:以项目《不同形态之银奈米结构及铜银双金属对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产物的研究》获化学学科四等奖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陈韵淇:以项目《上皮细胞黏着分子(EpCAM)促进大肠癌细胞中对于艾瑞莎(Gefitinib)之抗药性研究》获细胞分子生物学科三等奖
台北市私立复兴实验高级中学郑舒允:以项目《新颖“荧光素酶-荧光奈米钻石”细胞化验机制标记于人类间叶干细胞之药物筛选应用与研究》获材料科学学科三等奖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熊宗恬:以项目《情绪特攻队:表情知觉中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之探讨》获行为与社会科学学科三等奖,及美国心理学会专项奖三等奖
台北市私立复兴实验高级中学劳志毅:以项目《以奈米铟颗粒或钠离子修饰竹子导电作为新型热电材料之研究》获得能源物理学科二等奖
基隆市立安乐高级中学陈怀璞:以项目《鱼能发电之开发及应用》作品获工程力学学科二等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范杰翔、萧柏智:以项目《Co-movement!秋台共伴效应之深入探讨》获得地球与环境科学学会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