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马湘山博士,是清华大学研究气候变化政策与战略的博士后,他早年代表中国民航局参加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民航领域的减排谈判,现在成为了全球碳捕获和碳封存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看到青少年代表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在中国角为青少年观察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首先,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民航减排谈判的进展。然后,他用了足足90分钟的时间讲解了碳捕获和碳封存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世界各地成功应用的案例和未来CCS将为全球减排二氧化碳带来的可观成就。
CCS技术让青少年们眼前一亮,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做着听上去“异想天开”的减排工程,他们不仅在做,而且他们动用了巨资做成功了!现在他们在孜孜不倦地向全世界推广。
中国早有“杞人忧天”的故事,当年杞人忧虑的未尝不是一个气候灾难,但是可惜没有留下科学研究证据,没办法给杞人平反了。希望我们今天的中国青少年能够保持中国古人异想天开传统,同时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才可能将异想天开最终变成能够为人类认知的知识、为人类应用推广的技术!
马湘山博士鼓励青少年积极加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气候影响拍到工业行业减排领域,通过“田野调查”和青少年视角让公众真正了解碳捕集与封存的重要性,增强民众对于碳捕集与封存工作是低碳技术组合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
在与学生们交流后,马博士提议看看他们为气候变化做过什么研究,有过哪些思考,于是青少年代表展示的环节不期而至。
我来主持一下青少年代表团向气候专家的汇报交流。
第一个登台的是来自云南的大学生王子睿,他在2018年带领中学生一起研究了香港的一种蚂蚁,他带来了他们制作的科学纪录短片“双齿多刺蚁的争斗之谜”,研究揭秘了在香港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几种蚂蚁的生态关系。当银色如珍珠般的蚂蚁在屏幕上出现时,马博士赞叹到“你们的研究很有意义!这么漂亮的蚂蚁,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你们的研究让更多人看到了生命的神奇之处。”
第二个登台同学是来自香港、目前正在英国读书的高中生岑鹭同学,她展示了她的研究小组今年夏天在香港完成的科学纪录短片《太平山突眼疣角蚱的研究》。他们在暑假研究了一种数量巨大的蝗虫,突眼疣角蚱,在全球变暖的气候环境下在香港太平山爆发的潜在风险和这种蝗虫在太平山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地位。马博士就他们的项目取样方法进行了详细了解,鼓励他们持续研究,肯定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霍嘉铭同学的科学纪录短片也引起了马博士的注意,他好奇同学们是怎样对一种臭虫“泛光红蝽”产生浓厚兴趣的。霍嘉铭同学其实不止研究过红蝽,还研究过一种酸雨指示生物树栖蜗牛,更研究过一种鬼脸蛛在森林中的生态位。正是这些研究,让他下决心留学攻读环境科学,并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荐可持续发展。霍嘉铭的成长经历,让马博士高度评价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节外生枝——关于香港气候变化与竹节虫爆发的研究》《星系巢穴——关于亚洲缝叶蚁巢穴分布特点的研究》《披着蚁皮的螂》这些科学微电影作品先后在交流中播放。青少年们长期、有意义的研究令马博士和闻讯赶来的其他专家感慨万千,原来中国青少年早已经在行动!
在马湘山博士的推荐下,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孙桢副司长亲自赶来观看了青少年代表团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并当即决定选取其中四部作品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循环播放,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青少年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天道酬勤!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科学少年们多年的努力终于被世界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