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香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着繁忙的码头、川流不息的人群……而关于香港的基础教育,内地人了解甚少。5月8日至14日,教育时报社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共同举办了“河南省首届优秀教师(校长)赴香港交流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与研修,带给研修生们一波又一波的惊喜、赞叹与冲击。
同样的德育,不一样的呈现
培侨书院,是一所有着3000名中小学生的学校。在香港这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有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小剧场……算得上是香港面积最大的学校。
如果以“尊重法治,平等待人”为主题开展教育,你们学校会怎么做?在培侨书院走廊的一块大展板上,贴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用绘画来表达孩子们对“尊重法治,平等待人”的理解,既生动又便于记忆。黄心悦同学在作品中说:我们应该保持清洁,不应该乱放垃圾。梁安蒿同学则说:我们应该守规排队,不应该插队。
“培侨小学是人人学习及互相关怀的地方,学习与关怀像空气一样渗透在培小的每一个空间。”在培侨书院,培侨小学的创建者、现培侨书院副校长连文尝讲,“我们致力于使培侨小学成为一个能够不断反思、探索、更新及追求卓越的学习社群。这个社群以学生为主体,也包括教职员工及家长等学习者。我们亦致力于使它成为一个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及互相关怀的地方。”
“晨鸟精神,最爱帮人!”一群在操场上晨跑的孩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晨跑怎么能帮助别人呢?原来他们跑1圏能得到1角钱,学生要自己去找赞助者。同学们把跑圏得到的603.1元捐给了儿童抗癌基金会,基金会常务总监黄瑞霞写了感谢信给“晨鸟”:“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尤其这些善款是你们每天在操场上努力跑圈才筹得的,令我们更感珍贵。”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培侨小学,感恩教育有多种形式。
“感谢亲爱的爸妈,给我挡风遮雨的家,为我做香喷喷的饭菜,陪伴我长大;感谢亲爱的老师,教导我无穷尽知识,指引人生方向,陪伴我长大;感谢亲爱的朋友,分享生活苦辣酸甜,一起探索这浩瀚世界,陪伴我长大;感谢路边的小花小草,装点风景诗篇……”这首《感恩》歌,连文尝先让研修生们听了一遍,大家很认同歌曲表达的内容。接着大家一起唱,研修生们触景生情,有的人甚至眼泪夺眶而出。
培侨书院,是一所有着3000名中小学生的学校
体验当爸爸妈妈。学生领养一个自己的“孩子”,放在育婴箱里,在保护“孩子”的两个星期里,每天都要带着宝宝上学放学,还要记录下来。学校会发一个证书,你的“孩子”叫什么、你承诺了什么、见证人是谁,都会写在证书上。两周后老师要对活动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来讲自己的感受:高兴的、伤心的……
蛋蛋生日会、守护天使、清淡一餐、感恩卡等等,这些富有创意的活动,都让孩子体验到了感恩的意义,并通过反思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在公交站牌,人们井然有序排队上车
“经过一个公交站牌,看到足足有30米的长队,相比匆匆而行的港人,人们排队等车时的沉静,让我不禁驻足。留恋的同时,我心底涌出了感动:香港的秩序,是学校教育之功吗?作为一名教师,我今后的所思、所想、所行,又有了新的视野。”研修生郑明芳十分感慨。
同样的创新教育,不一样的内涵
“这里的教育培养的是设计师、科学家,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在胡兆炽中学的设计与科技课堂上,研修生们的眼睛不够用了:这个设备没有见过,那个模型是什么,这名学生又是在设计啥……尽管老师和学生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却挡不住与研修生们交流的热情。
胡兆炽中学创办于1975年,共有27个班,约800名学生,60位教师。这是一所典型的香港学校,面积很小,全校60位教师挤在一间大的办公室里,这在内地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个课程初中叫设计与科技,到高中阶段叫设计与应用科技,在香港是学生的必修课。”校长招雄标介绍说。这门课程通过不同的学与教的活动,如实验、个案研究、专题研习、实地考察、工作坊和参观展览,让学生发展及应用9个共通能力。
研修生们被学生的科技作品所吸引
如学校正在试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透过不同的界面和方式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和效能。“主题式学习”是以课题生活化的情境贯穿,让学生运用材料及设备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学校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不同的科技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参加“创新科技嘉年华”“设计及创新科技博览”等。学校还推荐学生到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院上课。这些都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开发潜能、发展所长。
课堂上,学生正在用电脑设计一个模型。记者问一位女生,对这种工科的设计有没有觉得难?她说:“因为老师教得很生动,我们学起来也很容易。”
本次研修班的承办方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说:“目前我们正在胡兆炽中学开展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的推广。”据了解,这个校本课程是学生通过一学年32次活动的学习,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就一个课题做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一部8分钟的科学微电影。
科学家是把论文写在纸上,而学生则把论文写到了屏幕上。这种以训练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技教育活动,才是科技教育的核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引人入胜的展板
目前在内地掀起的创客教育热潮,有些学校花很多钱去购买机器人、航模、3D打印机等设备。多次担任国际科技竞赛评委的姜冬梅提醒:“在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的评审规则上,明确告诫评委,要注意区分雕虫小技与科技创新的不同。创客教育可以从小制作起步,但是误把雕虫小技当作科技创新,这是科技教育上的大忌!”学校如何真正了解和掌握创客教育的内涵和核心,我们还需要下真功夫。
“中小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这次研修让我明白了‘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这科学探究六步骤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才可能去创新、去改变,去和世界接轨。”研修生耿素素说。
同样的图书馆,不一样的利用
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研修生们久久不愿离去
图书馆所承担教育的功能大小,将显示出这个城市或地区教育水平和市民综合素养的高低。这次研修,学员们既参观了香港最大的图书馆——中央图书馆,也参观了培侨书院的图书馆。
研修生们赶到的时候,中央图书馆分别负责国际合作及交流、读者教育的两位馆长侯新华、彭立品早已等候在读者服务部。“我们图书馆于2001年5月17日启用,总面积3.38万平方米,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旗舰图书馆,肩负着保存香港历史文化和促进文化学术交流、阅读教育的重要使命。”
两位馆长通过影像、PPT为研修生们介绍了中央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图书馆展厅分布、各项功能,并详细讲解了他们与学校合作开展的阅读活动。
学生作品也有机会放入培侨图书馆
中央图书馆启用以来,登记注册读者437.24万人,参加推广活动1959.4万人,每个读者每年平均阅读12本书。图书馆还与学校合作集中为学生办理图书证。为了方便读者借书还书,全港80个公共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
“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侯新华说,他们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活动,如“阅读缤纷月”包括专题展览和丰富的综艺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还有儿童故事时间、儿童青少年阅读计划、阅读足迹、家庭或青少年读书会、亲子工作坊、学校文化日等等。
研修生们在香港文学资料室的张爱玲手稿前驻足,在儿童图书馆中国最大的书《Commotion in the Ocean》前流连,在儿童玩具图书馆前询问……每到一层,都有特意准备好的跟河南有关的内容:河南地图、河南话、《河南日报》等,足以感受到图书馆对此次参观的重视。
馆内不能拍照,无法实况呈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此阅读的享受。
这种享受记者也在培侨书院图书馆里感受到了。这间小小的图书馆虽然很紧凑,但井然有序,图书区、杂志区、推荐区、借阅区、进口、出口十分醒目,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与内地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相比,看得出这个图书馆的利用率是相当得高。
研修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感受天地合一的精神
后记
这次香港研修,课程从早到晚安排得非常紧张,从走访学校、听课,到专家报告、交流讨论;从在专家的引领下参观,到各种交通工具的体验;从住宿和每一餐的安排,到野外活动的体验……研修内容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目的是让研修生们对香港的教育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一次深入的体验与感受。
姜冬梅院长全程陪同研修并讲解。她说,老师们来香港不是走马观花的,是要真正地学、真正地交流、真正地研修,教育时报社和我们科学院构建这个交流平台的目的,就是让其成为河南教育真正对外的窗口、大门,成为驶向世界的航母!让河南教育走向世界,让世界先进的教育走进河南。(转载自河南校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