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香港,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着繁忙的码头、川流不息的人群……而关于香港的基础教育,内地人了解甚少。5月8日至14日,教育时报社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共同举办了“河南省首届优秀教师(校长)赴香港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与研修,带给研修生们一波又一波的惊喜、赞叹与冲击。 

从5月25日起,本网站将连载本届研修班领队张红梅的研修报告,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来感受香港教育与内地的不同之处吧!

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研修生们久久不愿离去

图书馆所承担教育的功能大小,将显示出这个城市或地区教育水平和市民综合素养的高低。这次研修,学员们既参观了香港最大的图书馆——中央图书馆,也参观了培侨书院的图书馆。

研修生们赶到的时候,中央图书馆分别负责国际合作及交流、读者教育的两位馆长侯新华、彭立品早已等候在读者服务部。“我们图书馆于2001年5月17日启用,总面积3.38万平方米,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旗舰图书馆,肩负着保存香港历史文化和促进文化学术交流、阅读教育的重要使命。”两位馆长通过影像、PPT为研修生们介绍了中央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图书馆展厅分布、各项功能,并详细讲解了他们与学校合作开展的阅读活动。

中央图书馆启用以来,登记注册读者437.24万人,参加推广活动1959.4万人,每个读者每年平均阅读12本书。图书馆还与学校合作集中为学生办理图书证。为了方便读者借书还书,全港80个公共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

“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侯新华说,他们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活动,如“阅读缤纷月”包括专题展览和丰富的综艺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还有儿童故事时间、儿童青少年阅读计划、阅读足迹、家庭或青少年读书会、亲子工作坊、学校文化日等等。


研修生们在香港文学资料室的张爱玲手稿前驻足,在儿童图书馆中国最大的书《Commotion in the Ocean》前流连,在儿童玩具图书馆前询问……每到一层,都有特意准备好的跟河南有关的内容:河南地图、河南话、《河南日报》等,足以感受到图书馆对此次参观的重视。馆内不能拍照,无法实况呈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此阅读的享受。

这种享受记者也在培侨书院图书馆里感受到了。这间小小的图书馆虽然很紧凑,但井然有序,图书区、杂志区、推荐区、借阅区、进口、出口十分醒目,旁边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与内地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相比,看得出这个图书馆的利用率是相当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