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开始,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作为2009年河南郑州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学DV活动骨干辅导员培训班”学员,受青少年科学DV活动的吸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两年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获奖的喜悦,也有科学探究带来的惊喜,同时在参与青少年科学DV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使我们更加热爱这项充满生机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以视频形式展示成果的,而视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拍摄,如果没有前期拍摄的品质好、数量多的素材,要想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青少年科学DV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能够勉勉强强做出作品,也会显得内容空洞,结构松散,表现能力较差,很难吸引观众。
已经举办的两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我校共有15部作品参加比赛,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有很多很多的体会,下面就把我们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拍摄方面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青少年科学DV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拍摄
要给学生一杯水,先预备好一桶水
家用数码摄像机(俗称DV),随着数码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已经走进了普通家庭,看来好像很大众化,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见拿着DV进行拍摄的人,仿佛什么人都能拍,那是不是什么人都能拍好呢?其实不然。DV或可进行实时数码录像的产品的广泛进入家庭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然而设备的普及不等于技术普及,绝大部分人对于拍摄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专业的知识。因此,要想指导学生拍好科学DV作品,作为指导老师就必须尽量多的了解一些拍摄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一些方面:数码摄像机的成像原理、分类,自己所有的设备的性能,摄影摄像构图的基本知识,拍摄视频常用的方法,视频格式等,当然还包括后期制作软件的学习,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后,教师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拍摄。
《杨梅中的虫子》小组成员在实验和拍摄
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备相对专业的摄像机对拍摄也是非常有利的。使用好器材能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对提升作品的画面质量有很大帮助。不过,由于是指导学生进行拍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器材,尽量使用现有设备,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拍摄质量增加学校和家长的负担。
做好前期培训,掌握基本方法
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讲,涉及视频拍摄的机会都不多,即使有接触也很少经过比较正规的培训,因此指导学生制作青少年科学DV作品的前期工作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拍摄的基础知识,熟悉机器性能,掌握拍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其中包括机器的设置,录制的格式和分辨率(一般推荐使用MPEG2格式,清晰度已经可以,编辑也容易,在各种视频编辑软件中无需转换都能支持)。还有应该安排一些具体拍摄任务给学生进行适当训练,熟悉机器性能,练习拍摄方法,拍了以后再由教师作点评和指导。这种方法针对性强,训练效果很好。
如果要使用多台摄像机拍摄,一定要注意各台摄像机拍摄格式的统一。比如,摄像机是否都是标清(分辨率720*576)格式拍摄,画面比例是不是都设置为4:3或16:9,不注意这个问题,会导致因为两台机器拍摄的画面格式不统一而造成无法使用的现象。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的很多摄像机都支持高清视频拍摄,但是高清视频的制作对硬件要求相对较高,拍摄的素材以及制作出来的作品体积很大,不方便进行传输,所以不建议使用高清格式拍摄和制作。
《不一样的森林》小组同学在观看回放
在这期间还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培训学生使用视频编辑软件,把“怎么拍”和“拍了怎么编”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好,而不应该等所有素材都拍完了再开始学编辑,这样会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大的麻烦,学生学习了编辑软件以后,对拍摄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不会拍摄很多无用的镜头。
制订拍摄计划,明确拍摄思路
青少年科学DV活动不同于其他的科技活动,它的最终的作品是一个形象直观的视频短片,要想完美展现探究课题,在进行课题实验的时候需要同步进行的一个环节就是——拍摄课题进程,而且贯穿始终。
因此,在拍摄之前,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拍摄计划的制订工作,让课题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明白要拍什么,该怎么拍,拍了以后怎么做?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小组成员就能密切配合,各项工作都能很好地同步进行。
制订拍摄计划应该在做好探究计划的基础进行,可以使用表格形式,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录制时间、地点、内容、形式、镜头的长短,以及需不需要同期声,录制现场需不需要进行补光,其他环境情况(如噪声)如何等等。如有可能,应该在制订拍摄计划之前实地考察一下,然后再根据这些情况制订一个尽可能详细的拍摄计划,做好拍摄前的充分准备。
如果涉及到外出拍摄,还应该列出所要用到的器材及其他用品等。还有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要在拍摄计划中体现,这样才能使拍摄工作有条不紊。
充分准备有利于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有采访环节的,要考虑被采访者如何选择,还要考虑是否需要预约等等,总而言之,拍摄之前考虑得越周密,拍摄工作就会进展得越顺利。
在拍摄之前,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观看前两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优秀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学习成功的拍摄方法,找出这些作品在拍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提高拍摄质量。
好了,本期就谈到这里,下一期谈谈拍摄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做好拍摄工作,详细记录课题进程
这个过程应该是制作青少年科学DV作品最为关键的一步,决定着最终作品的成败,如何才能做好呢?我们通过对两年共15部作品的指导,有很多体会,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1.画面稳定使作品更适合观看
一部优秀的青少年科学DV作品,画面的稳定是第一位的。这一点,相信所有人都应该有所体会。无论是培训还是拍摄,我们都对学生反复强调这一点,学生们也深有体会。比如,2011年作品《樟树叶黄化之谜》,在制订拍摄计划的时候,需要拍摄校园环境以及各个区域的樟树生长情况,学生第一次拍摄回来后非常兴奋,可是在电脑上回放的时候才发现镜头的晃动非常厉害,我们抓住时机给学生再次强调画面稳定的重要性,并亲自示范如何保持画面稳定,学生们收获很大,各课题组后来的拍摄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了。
《樟树叶黄化之谜》小组同学在拍摄校园内的樟树
在保持画面稳定的同时,还要注意画面的观赏性,这就是美感。包括光线、构图、拍摄角度等。例如2010年的作品《杨梅中的虫子》,虽然实验过程中果蝇的幼虫看起来比较恶心,但我们在拍摄时特别注意,尽量回避一些会让人感觉不好受的画面,使得最终的作品有了较强的观赏性。该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官网(www.xiaoxiaotong.org)首页推荐。
2.多机拍摄使作品画面更充实
多机位拍摄是影视作品特别是现场直播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台摄像机对同一个场景进行拍摄,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不过青少年科学DV的多机位拍摄不必那么麻烦,一般两台就可以,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记录课题进行的同时将学生用摄像机拍摄青少年科学DV的画面也录制进去,加入这样的镜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参与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台拍中景另一台拍特写,使后期剪辑时画面更具变化。不过使用多机拍摄一定要注意机位设置的合理性。
多机位拍摄的画面《杨梅中的虫子》视频截图
3.多次拍摄使作品表达更准确
作为非专业人员进行视频拍摄,要想更好的展现拍摄内容,有时候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拍摄才能实现。比如,在视频中要出现学生对着镜头说话的画面,而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这方面的培养,面对镜头多少都有些紧张,容易忘词或出现其他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重新拍。《打造沙漠绿洲》开始时,三个同学出现的画面就重复了好几次。再如,拍摄了某段视频回放时发现了问题,那些画面不稳定、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出现影响画面的其他因素等,也需要重拍。总之,所拍摄画面准确表达课题意图是提高作品质量的重要方面。2010年在拍摄《不一样的森林》时,用到了大量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对比的画面,学生在第一次拍摄时没有把握要领,拍摄的画面无法表现作品设计意图,最后只能再次外出重拍。
4.注重细节使作品表现力增强
一部青少年科学DV作品是由很多的画面组成的,每个画面表达的内容往往是不一样的,有些细节注意到了,会使你的作品表现力增强,我们在进行《不一样的森林》外景拍摄时,希望能展现凤凰山的全景,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拍摄角度,后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就在山对面有一座很高的建筑——遵义宾馆大楼,在它的楼顶上拍摄效果一定非常好,但是管理人员不同意我们上去,后来学生拿出学生证并恳求宾馆经理才得到许可,到了宾馆楼顶,我们不仅拍到了凤凰山的全景,还拍到了山脚下湘江河的全景,更是拍到了遵义很有特色的独竹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不一样的森林》小组同学在宾馆楼顶拍摄
拍摄《杨梅中的虫子》果蝇的羽化过程时,开始没有注意背景问题,后来加上蓝色背景,顿时使得画面的效果好了很多。
增加蓝色背景更利于画面表现
拍摄《无心插柳柳成荫》时,为了更好表现杨柳的多姿,我们专门跑到附近河边一个环境很好的小区进行拍摄。
《无心插柳柳成荫》小组同学外出拍摄
《秘制西瓜酒》拍摄时,在每个西瓜底部都垫上一个培养皿再放入托盘中,一方面使西瓜摆放整齐,拍摄画面优美,另一方面也可以接住流出的液体。
整齐摆放的西瓜
《探秘地下水·井》拍摄模型演示的时候,学生就想到了用红墨水代替自来水演示来增强效果。
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都会对作品大有裨益。
5.关注人文使作品内涵更丰富
一部成功的青少年科学DV作品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如何将人文的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同样也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拍摄和制作青少年科学DV作品的同时,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关注。我们认为:《打造沙漠绿洲》全班同学帮着把近5吨的沙搬到楼顶的热闹场面,几个男同学光着膀子挥汗如雨搭建实验场地的动人场景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杨梅中的虫子》守候近50个小时等待果蝇羽化的执着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樟树叶黄化之谜》中女同学拿着石块敲钢管把手砸破、《污水大变脸》女孩子到食堂找剩饭菜和西瓜皮自制污水进行试验也同样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将这些因素在作品中很好的体现就会使得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就能够使科学DV科学、技术、人文(STS)的理念表现得更加完美。
怀着对青少年科学DV活动无比的热爱,连续两年指导15个课题组共40多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我们付出了很多也享受了太多的快乐!真心祝愿这项活动能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也希望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用DV记录科学探究的足迹,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
两届影像节成绩:2010年7部作品参加比赛2部获一等奖,4部获二等奖,1部获三等奖,同年邱会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1年8部作品参加比赛1部获特等奖,3部获一等奖,3部获二等奖,1部获三等奖
作者:邱会涛 赵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