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题确定之后,拟定脚本大纲就成为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了。

“长藤结瓜”列大纲

拟定脚本大纲的过程,仍然是一个精心选择和安排的过程。如何学习、掌握拟定大纲的方法呢?模仿是学习的通则。青少年科学DV活动也必须从模仿开始,必须从虔敬的老老实实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开始。

模仿的真谛在于模仿对象的选择和科学的模仿层次。

精选模范作品,作为模仿的对象,才能法乎其上。模范的科学DV作品和影视作品是我们最好的模仿对象。

要细心研究、揣摩模范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揣摩它。要如写字临帖一样,亦步亦趋地模仿它。由有意到无意,习惯成自然。逐步从模仿中学得规模法度,用以创作自己的作品。 

向模范作品学习拟定大纲,第一步是学会抽取模范作品的大纲。选准一部作品反复揣摩,抽取其大纲,分析发现它的模范性。对几部模范作品揣摩分析,发现掌握拟定大纲的标准及规律。就是在这样的揣摩和分析中,大纲拟定的规律和原则逐渐清晰明确起来,掌握这些规律和原则,是拟定自己的科学DV脚本大纲的重要保证。

比如《南方的北国》。反复揣摩后列出的大纲,体现出几条可资借鉴、可供模仿的规律和原则:

1.从探究主题的提出到其基本完成,整个过程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与我们观察、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完全吻合。
2. 各个局部的探究内容与探究方法有着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
3.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又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4. 探究主题、探究方法及解说词等等具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感。

我们用“长藤结瓜”来比喻脚本大纲——起点、走向和脉络是其“长藤”,有待于分镜头脚本中展开的要点即“长藤上结的瓜”。


比较分析多部模范作品,不难发现相同的原理和规律,发现不同领域之间完全相通的创作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循体成势”原则。

循体成势,顾名思义,即根据现有的前提和条件,挖掘、发现事物变化的可能性及发展趋势,然后依据其可能性和发展趋势进行劳动和创造。

这里所谓“体”是广义的。它可以指标题,可以指题材,可以指体裁,可以指选材范围……总之,它可以指我们研究和创作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前提和条件。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把循体成势的原则贯穿于探究和创造的全过程。

具体到青少年科学DV活动,其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同样应当遵循“循体成势”的原则。


比如《南方的北国》。由探究主题——“学区为什么会有特殊的小气候”,四个气象员选择“地名‘常寒’的由来”“地形与天阳高度的关系”“地形与气流的关系”等作为探究的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实地观测、实验观察等探究方法破解诸难题。在表达交流上,前二者采取了实录的方式。对有关“地形与气流的关系”的实验观察,则采取图表说明的方式,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探究者和被探究者、创作者和被创作者之间有一种充满灵性的奇妙的关系。前者满怀热情地将自己的才情、智慧、精力投向后者,关注它、研究它、表现它;后者则投桃报李,呼唤着前者,不断给前者以暗示:我是这样的、你应当这样来看我、我喜欢你这样表现我……这是一切艺术活动、一切科学活动、一切学术活动中的理想的物我交流状态。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逐渐培养出对人生世相的尖锐的敏感,对循体成势,也逐渐超越一般的认识和理解,而进入心灵的妙运了。

揣摩模仿作品,掌握原理原则,画出自己的“长藤结瓜图”,这是脚本编写的枢纽性环节。

“旗帜”“眼睛”是标题

 “题”者,头额也;“标题”,即指明作品“头额”(主要内容)所在的简短语句。标题,论字数,极少;论位置,极重要极关键。它数量极小,质量极大。作用嘛,可谓“一索引千钧”。因为它往往标示着作品的题材,暗示出作品的立意。

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即透露出作品的题材——乡村场院上一场沸沸扬扬的辫子风波;又幽默忧郁地暗示出作品的立意——那场革命在这里,在它的基本群众这里,只引起了一场小小的且很快就风平浪静了的辫子风波,形象又含蓄地揭示出旧革命失败的原因。

迪士尼的经典之作《狮子王》,演绎两代狮子王的故事。标题响亮、准确、雄壮,与影片内容、风格和谐统一,让人过目不忘。

科学DV作品《瓢虫的七个变化》,直接点出探究主题。简洁明快,很适合小学生的口味。

《南方的北国》,巧妙地点出探究主题,透露出科学探究的神奇魅力。作为中学生的作品,片名明显地比小学生的作品要含蓄、庄重。

模范作品启示我们:好标题应当是作品的“旗帜”和“眼睛”。它能从某种角度透露出作品的立意,甚至成为文章立意的象征,是谓“旗帜”;它能够给人一点作品题材的消息,使人联想到一点儿什么,是谓“眼睛”;它还具有鲜明的整体色彩,与作品主体和谐一致。

模范作品还给我们指明了命题的时机和途径:命题一般应在拟定大纲阶段完成。依据题材命题,依据立意命题是命题的两条基本途径。

品味以下作品的标题:

《南方的北国》《蝈蝈之谜》《黑穴峰的习性和巢穴探秘》《蜜蜂的研究》《古老的玩具——泥咕咕》《瓢虫的七个变化》《以不同的水培育水稻的差别》《背着房子的旅行家——蜗牛》《我做鸡妈妈》《对戈壁沙漠地带蜥蜴习性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白色星球》《地球》《帝企鹅日记》《动物摄影机》《美丽中国》《迁徙的鸟》《胜地》《微观世界》《圆明园》《子熊的故事》

不难发现,以上20部作品都侧重从题材命题,其片名都是作品的“眼睛”。记录片、科学DV的写实性决定了这一点。但每部片子的内容、形式千差万别,我们应当从作品主题的色彩、角度,探究对象的类别、特点,作品的立意和情感色彩及探究者的身份、年龄等方面,确定出准确、新颖、简洁、上口、易记的片名。

命题是对题材、情感、风格诸多方面综合审视之后得出的结果,不是贴标签。命题是大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命题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当然,命题、大纲,包括脚本,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随着探究过程的展开,随着作品的一步步完成,它们会被我们反复修订和完善。但最基本也最基础的工作,必须在应当完成的阶段完成。这是原则,是科学,是成功的保证。

作者:郑州师范学院 尚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