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时报》
7月21日至27日,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和教育时报社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校长)香港交流研修班。
在为期一周的研修过程中,研修生们走进大学、中小学,或参观,或访谈,或交流讨论,或听报告,亲身感受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教育特质。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部分研修生把自己的体验、收获和感悟,用心形成文字。为此,《教育时报》特别刊发了一个版的《特稿》以飨读者。
近期,本网站将陆续刊发研修生们的收获与感悟,让我们透过这扇窗,看一看香港教育的不同维度!
透过这扇窗,看到香港教育的不同维度
暑期,我参加了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校长)香港交流研修班。通过一周的研修学习,我看到香港教育的不同维度——
专家教授视野辽阔
七天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对科学和教育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心被唤醒,深有触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并不神秘,就是科学家们顾不上的项目,我们来做。”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姜冬梅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阐释了科技创新的人文内涵。我一下子明白了,科技创新就是具备一双慧眼,寻找宏大科学的微小入口,把孩子带进科学的殿堂。科技创新,就是从生活出发,从小事入手:杵状拇指、泌阳驴、221个破烂王、108座古戏台……都成了姜冬梅和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
再来说说香港教育大学32岁的教授裴卿。多元文化、国际化、全球化……把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完全信任,放手让他们主动成长……那么多的语词和概念、理念与思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小学校长诚恳睿智
在香港的那几天,首尾都是听讲座,中间穿插访问学校。
第一天,聆听香港教育统筹局前总发展主任叶祖贤讲《香港教育特色与挑战》,他说:“我们要给教师发展助力,而不能设置阻力。教师表现不佳,不要从负面出发,开除了事;要从正面出发,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从培养教师开始,这才是真正的人本思想啊。
最后半天,听培侨小学前校长连文尝讲培侨小学的故事。他不讲概念,不讲原理,只讲故事。有悬念,有提问,有同唱一首歌;有争鸣,有讨论,深入浅出,令人回味无穷。
其间,我们还拜访了顺德联谊总会胡兆炽中学。从招雄标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举手投足间不难看出,对人的尊重与潜能挖掘,是这所学校的习惯与精髓。
我们见的三位中小学校长,或儒雅得体,或智慧爆棚,他们有个性,也有共性,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和保护,对教育的热爱和探索。
美丽的学术环境,多元的教育平台
香港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我们所到校园,不管是享誉全球的大学,还是扬名香港的中学,都小巧玲珑。他们不像内地,追求校园之大,而是致力于校园之美。
我们还参观了香港童军总会,了解童军总会是如何策划、发展及推广欢愉而富有教育性挑战性的童军活动。我听出他们使用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生”:生存,生活,生命。童军类似于我们的少先队,但童军活动属于社会教育、社会实践,不进校园。体制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相通的。如果每一个教育者都把“生”字放在首位,那么教育才算真正有意义。香港童军的活动,值得我们借鉴。
香港的教育,也不是不谈分数,只是他们注重全人发展,成绩只是成长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我留意了一下,他们也张榜公布分数,只是他们是按学科公布,只公布优秀生。“东方不亮西方亮”,这门学科没上榜,或许另一门会上榜。这样的榜单,会使更多的人产生成就感,避免了潜能生的尴尬。这种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给予全体学生学习的愿望和信心。
回望自己,我们常常偏离教育的终极目的,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只谈分数,唯分数是论;要么对分数避而不谈,刻意绕开。其实心里想的,还是分数。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是理念的探索,是人性的芬芳,她是启迪心灵的工程,是润泽灵魂的事业,不是极端路线。
七天,我的心被打开一扇窗口。此后长长的岁月里,我将借助这窗口透出的光亮,获得丰满的教育理想与开阔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