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时报》

7月21日至27日,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和教育时报社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校长)香港交流研修班。
在为期一周的研修过程中,研修生们走进大学、中小学,或参观,或访谈,或交流讨论,或听报告,亲身感受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教育特质。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部分研修生把自己的体验、收获和感悟,用心形成文字。

什么是科技创新?原来,科技创新无处不在,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来,请大家像我这样伸出大拇指。”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姜冬梅博士微笑着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姜冬梅的大拇指短短的,并且向外弯曲着,像极了“你真棒”的拇指奖章。

为什么有的人大拇指长有的短?究竟有多少人大拇指短?有没有遗传基因?……带着这些问题,姜冬梅和学生敲开一所所学校的大门展开调查。最终,他们搜集到了一万个样本,对同样有着短大拇指的人进一步了解,并画出了家谱图,从而得出了关于杵状拇指基因研究的相关结论。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当时正在进行短指基因研究的贺林教授的肯定,拿到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大奖。

原来,这就是科技创新,可供我们进行研究的项目就在我们身边,而研究意识、创新思维也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悄然生根的。

近年来,“科技创新”成为热词,“创客”“创客团队”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领域。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对创新思维、创新精神都有明确的要求,如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研究意识、创新思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那么,什么是科技创新?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在没有遇见姜冬梅之前,我以为,科技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小制作、小手工、小发明,科学研究是高深莫测的,是研究生、博士的专利,一次大拇指的研究不过是一次机缘巧合吧。仿佛为了解答我的疑惑,姜冬梅给我们讲述了她当科技辅导员时带领学生做的一个个科学研究。姜冬梅告诉我们,那些科学家顾不上研究的,我们中小学生可以研究。原来,科技创新无处不在,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科学精神和情感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科学探究”是螺旋上升的。其中,“猜想与假设”是最重要的一步,猜想就像天文台的望远镜,而“表达与交流”则是中国教育缺失的一环。的确,中国的科学家似乎更长于研究而不善表达,而我们获得的有限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知识也大都来自书本中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科学如果不是用来分享的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我们要培养善于分享的科学家。”

一个科研项目的要素包括:问题、假设、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文献。“讨论”是智慧的凸显,“文献”是科学项目的前提。科学探究的意义就是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姜冬梅的介绍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跟着姜老师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对自然、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是热爱上了科学研究,这种科学研究的意识与思想更是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这也正是科学探究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