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时报》
7月21日至27日,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和教育时报社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校长)香港交流研修班。
在为期一周的研修过程中,研修生们走进大学、中小学,或参观,或访谈,或交流讨论,或听报告,亲身感受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教育特质。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部分研修生把自己的体验、收获和感悟,用心形成文字。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朴实灵动的香港教育吧!
朴实灵动的香港教育
在短短七天的行程中,我对香港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香港中小学学校管理以及香港青少年科学教育等感悟颇深。
在香港,办学团体可以开办直资和非牟利私立独立学校,由办学团体向政府提交申请,经过一系列面谈、答辩环节后,优胜者获得办学资格。这与内地的政府办学形成对比,成为香港独一无二的教育体系。
就拿香港培侨小学来说,在前任校长连文尝的带领下,努力建设人人学习和互相关怀的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及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常怀感恩,幸福一生。如何落实这一德育工作的主题呢?首先学校紧紧抓住“知、情、意、行”德育的四要素,制造角色差异,产生需要。同时,培侨小学师生间开展了“守护天使”行动,激发了师生内在的责任与需求,同时也使学校成了人人互相关怀的温馨的家。另外,培侨小学注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相信这比简单的说教效果更好。在活动体验中如何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经验呢?培侨小学总结出了4F提问的方式,即Felling(问感受)、Facts(问事实)、Finding(问发现)、Future(问未来),4F指向活动体验的客观事物以及背后的原因,以体验者的感受为背景指向体验者的未来行为。可以说4F体验方式能较深入地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姜冬梅博士的报告,刷新了我对科学教育的认知。
可以说,姜博士试图通过“两厘米宽、两英里深”的科学探究项目,探寻“两厘米宽”的突破口,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体会人类认识自然、科学的模型,从而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这也许正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旨所在。
聆听着姜博士的教育理想,我不禁为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人感动。姜博士身体力行,带领她的团队及广大青少年揭开科学教育高大上的神秘面纱,结合周围生活的一只虫子、一株植物、一粒果实,甚至是一堆垃圾等进行问题研究,并教给学生以微电影的形式记录、表达、交流,在这一项目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