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来源:大公报
读《庄子·养生主 》,常感慨于“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我们常用“薪火相传”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见证了科技创新薪火相传的盛事。
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的展播和评审现场就设在位于波士顿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最为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当选为其院士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荣誉之一。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的走廊上悬挂着数百位科学院院士接受邀请时的回函。大赛间歇,参赛师生可以在走廊上浏览这些真迹,就如同穿越在近400年科学发展的时空隧道中。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回函笔迹流畅,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的回函字体清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回函则是电报时代的遗迹。面对着这些回函,伟人变得不再遥远陌生,一种与巨人为伍的感觉开始在参赛师生年轻的心中萌生,我相信,科学探究的火种已经点燃。
担任本次大赛展播和评审会议的主持人是来自联合国总部的翟莹女士。早在10年前,她就担任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机要秘书,这次来到大赛现场,她和大家分享了16岁读高中时自己做过的科学探究课题《室内装修对几种植物生长的影响》。她谈到,在科学探究中她最大的收获有两点,第一是学会了专注,第二是学会了坚持,这些品质都成为了她以后工作时的珍贵法宝。作为一名志愿者,翟莹女士从曼哈顿赶来波士顿担任评审的动力何在呢? 18年前,我正好是翟莹的科学老师,在那次科学探究活动中,我曾辅导她学会克服一个个困难,这种历练使她摆脱了学业上和思想上的很多困境,脱颖而出,后来被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同时录取。今天师生二人在青少年科学大赛上同台评审,一个原因是她要看望和报答恩师,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希望青少年也能像她一样幸运,接过科学的火种,让科技创新照亮人生。
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参赛的师生们带着薪火相传的使命扬帆起航了。波士顿的深秋层林尽染,像是被火映红了一般。
作者简介:姜冬梅 环境生物学博士、教授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