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报


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两岸坐落着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2016年10月,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在这里举行。


9月29日,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数十人踏上了“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参赛之旅。感谢胡宝星博士和夫人胡韵琴女士的大力赞助,让我们有幸赴美国波士顿参赛。

创新的活力与气息宛如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让人心潮澎湃。比赛当天,工程技术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大类的19部作品在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展播。面对评委们的提问,我组选手自信地讲述着作品——《水乡的保护伞——多水闸体系》,将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分享给现场观众。

在“鸡蛋的承重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不同装置一遍遍地测试鸡蛋的承重,结果却不尽人意。在“窥见蚕的一生”中,我们为蚕宝宝建造了温暖的窝,却因组件的疏忽导致蚕宝宝没有如期长大。时间紧迫让我们开始心急,变得焦虑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成为了激励我们的金句,一次次失败并没有扑灭我们科学探究的热情之火,我们继续观察,继续发现。学校附近的水闸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调查发现,我们的家乡——一个122平方公里的小镇,居然有23座水闸之多!这时我们又遇到了难题,一座座水闸去观察既抓不住重点,又耗费时间,怎么办呢?小组马上进行了头脑风暴,在走访了水利会后找出了重点研究的水闸,大家开始分头行事、分别记录、共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们曾为一个镜头数次补拍,曾因一个问题争持不下,曾为一个采访焦头烂额。然而,我们从中学会了迎难而上,学会了永不言弃。

每步都是科学探究一大步

看着学生成长,我想起了《吕氏春秋•诬徒》中写的“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科学微电影的制作中,我身为指导教师,也在不断探寻新的方法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一步步向着“达师”迈进。我们所努力走的每一小步,都是宝星人在科学探究中前行的一大步。这次美国参赛之旅让我们师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作品,更懂得了科学、探究、创新所凝聚的都是坚持不懈地追求和一往无前的坚定。愿我们能充分利用科学微电影这个平台,扬科学之帆,探创新之谛,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师生赴美国波士顿参加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


作者: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梁锶华(左一)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