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2016香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夏令营开营的时候,我一如既往地给营员们上第一节课,讲讲从科学夏令营里走出来的优秀营员。

打开第一张幻灯片,我讲到:“这是一个出生在中原农村的女孩子,名字叫袁瑞霞。她家里兄弟姐妹共五个,她是老大。爸爸妈妈靠种西瓜供养五个孩子读书,全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我讲故事时,下面有个小男生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着。我就看着他继续讲:“袁瑞霞是一个内向而害羞的女孩子,但是到夏令营的第一天,她就问我,怎样才能当好班长?”原来她在当班长的时候,总会被某些同学误解、刁难。我回答她:“在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项目里锻炼锻炼吧!任何一个研究项目,不是自己埋头钻研,而是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做好计划组织,安排好人、财、物、时、空,而且还要管理好情绪,那么才能做出一个好项目。”

有两条新修的高速公路从她的家乡穿过,开通不久,高速公路的护坡就出现了严重的侵蚀,令人感到忧虑。袁瑞霞就选择高速公路的护坡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寒假,反复考察,拍照记录了护坡侵蚀的情况,并查阅了大量植物书籍,提出了“种植植物、养护坡面”的方案。经过前后近一年的努力,袁瑞霞小组完成的科学创新项目《高速公路坡面养护的研究》,获得了1998年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讲台下听故事的小男生眼睛放光,兴奋不已。我微笑着告诉大家:“你们看,这张照片是我们师生赴香港参加大赛的合影,穿蓝裙子的是我,穿红裙子就是袁瑞霞。”这时候,就听到台下的那个小男生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喊到:“她就是我妈妈!”

时间过得真快!我辅导过的第一批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他们的孩子竟然已经到了参赛的年龄,新一代就要沿着父母当年成才的道路走下去了。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就曾经读过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科学教育不仅需要一代一代老师矢志不渝,更需要怀着科学报国决心的家长和学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作者简介:姜冬梅  环境科学博士、生物学教授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如果您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深有体会,欢迎写下来,我们推荐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