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他的《教学论》中提出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因为人类最基础、最牢固的知识往往是从“怎么做”中得来的。所以,杜威说: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

香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夏令营所倡导的就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我从2013年加入到夏令营这个团队中,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夏令营的课程一半在室内教学,一半在户外活动,有时户外活动占的比例更多,有时室内的教学本身就是活动。

活动给学生们带来的往往是讨论的兴奋、玩耍的愉悦、参与的认真和充实的疲惫。在参与夏令营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原本谨慎、害羞、腼腆的孩子在活动中慢慢放松自我,投入学习。从开始上台时都要害羞地捂住脸,到后来主动要求:“我最后一个发言,这样我可以多说一点。”我相信这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活动能发挥的效果,而是学生在14天的科学微电影探究活动中的体验所感受到的。

分享是一种正面释放

2014年我第一次接触到陈景明这个学生。我和他住在一个房间,初次见面,他的良好教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坚持自己洗了14天的衣服,又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毅力,有这样一位既有修养又有毅力的学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我慢慢地发现,景明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孩子,通常试图通过一些别的行为把感受传递给周围的人,反而得到误解,导致郁闷。

而科学微电影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达交流,这不仅仅是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也是把自己探究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这种分享,是一种正面的释放,是自己在大家面前展现自我的一个积极的机会。经过这样的方式,景明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直抒己见。2016年参加国际比赛,我从记者的镜头中看到的景明,是认真、自信、有活力的。

活动中体验探究方法

在科学微电影活动中学习拍摄、剪辑、脚本制作等环节中,学生们有机会把科学这个高大而神圣的问题落在手上,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各行各业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是杜威所提到的“思维与教学”的教育方法的践行,因为没有科学的思维就很难产生科学的经验。虽然成功的人是不能复制的,但成功者的思维方式是可以传承和学习的。

作者:刘海鹏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文化交流部主任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