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科学教育,是我读师范大学的时候。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是第六届“地球奖”获得者,并且已经在国内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姜冬梅老师。2003年暑假,姜老师在信阳罗山董寨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绿色营”。为期五天的野营生活,不仅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教授任长久老先生,而且带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还有我们这些年轻的辅导老师。
在夏令营中,我是一名辅导老师,担任了一定的教学及辅导任务。同时也更像一名学生,尝试了一种前所未有、焕然一新的科学教育。
凌晨四点半,我们上山倾听第一声鸟鸣;天色微亮,我们采集大自然最纯净的饮料——露珠;夜幕降临,我们带上手电筒,开始了夜间巡逻;赛诗会上,我们谱写最动听的乐章;长途跋涉中,我们像探险家一样远足;小组成员相互协作,进行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是收到秘密好友的来信,看着那些鼓励、支持自己的话语,细细地品味……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科技环保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们和学生们在大自然中,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观察、去探究、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去谱写。
“夜间巡逻队”活动,是一个令孩子高兴得发疯的探险游戏,每一位学生都会感到自己像福尔摩斯那样,去侦察夜间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探险家,孩子们需要提前丰富夜间活动的动物的知识,提高鉴别夜间动物的能力;活动开始以前,每一组学生都要准备一块记录板,绘制好夜间巡逻调查表;在记录中,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习惯——细致、准确;各小组在完成侦察并做好记录表后,开始整理汇报各组的战果。
记得我辅导的学生是一位非常文静的小女生,最开始胆怯地对我说:“老师,我怕黑,巡逻的时候,一定要和我在一起啊!”到后来兴奋地跟我说:“老师,我一定要当一名出色的大侦探,你要为我加油啊!”在整个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大自然的诗歌”活动,鼓励孩子观察、聆听神奇、美妙的的大自然,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小学四年级的侯童创作了一首诗歌《谁在森林中》,“谁在森林中,唱着婉转的歌声。所有的耳朵都被吸引,我们的声音沉寂下来。听——是谁在森林中?/是谁在森林中?在自己编织的网上来来往往,捕食昆虫,使所有的人都畏惧、远离。是谁在森林中?……”孩子们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脑海里会有比诗人更纯洁的真情,更绚丽的色彩,更奇妙的想象,从而谱写出最灵动的大自然的篇章。
像这样设计巧妙的活动还有很多,“大树的世界”、“野花搜集”、“大自然的饮料”等等。使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科技绿色营已经升级为了科学微电影夏令营。2016年我又一次作为辅导老师,亲历了夏令营的整个过程。看到孩子们在炎热的天气里,扛着摄像机认真地观察、忘我地拍摄;为了确定探究的选题,小组成员苦苦地思索、查阅资料;为了搜集到强有力的事实证据,早上四点多就整装出发;为了早日制作出一部成功的科学微电影作品,不惜通宵达旦地录制解说词、选择配乐和视频剪辑。
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营员苏郑贤,一个叽叽喳喳、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在科学微电影作品的首映式上感慨万千,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觉得自己经受了一次全身心的考验和洗礼,今后将以更加积极的、科学的心态迎接未来!家长也默默地为之感动,为孩子在夏令营期间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及从内而外的变化感到欣慰。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知名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说:“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孩子多方面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感触颇深。不管是“2003科技绿色营”还是如今的“香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夏令营”,都是对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最好的践行。
作者:郝青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校本课程部主任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