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还在上师范大学的时候,生物学教授姜冬梅博士带领我们开展了“科学探究绿色营”活动,一项项有趣的自然探究活动,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地跟随姜老师走上了科学探究、科技创新教育之路。18年工作至今,我辅导学生和老师开展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近百项荣获全国省市大赛一、二等奖,我本人也获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辅导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jpg)
《论语·雍也》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也能和我一样乐于科学探究,爱上科学探究呢?
2006年,我第一次接触和了解了科学微电影──让学生用镜头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渐渐地我发现,科学微电影是在诸多科技创新活动中最能让老师、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兴趣的活动: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去观察和探索自然和社会世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画面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惊喜:搬食的蚂蚁,吐丝的蜘蛛,形状各异的岩石,水流中的漩涡……在镜头中,孩子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相同,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管是自然现象或是人工实施都蕴含着科学的奥妙,而这一切都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命,情感和探索世界的欲望。
2014年暑期香港“青少年科学发现微电影”夏令营中,我带领郑博韬、王晶格、陈潜进几个五六年级的学生走进香港太平山。在练习拍摄中,他们发现在山体上到处分布着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孔洞,就像是一只只眼睛,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山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孔洞?它们是做什么用呢?”三位同学就决定以《山的眼睛》为主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列出探究计划,实地观察测量,提出猜想假设,进行调查采访,构建动漫模型,提出新型生态坡面模式建议。
在这些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几位孩子学会了估算、取样、监测、表格记录、统计数据、分析整理等科学研究技能;了解和认识到了坡面稳固、防水、排水系统中的物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书本和课堂。
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没有老师的说教与灌输,没有家长的催促与包办,探究和拍摄科学微电影的乐趣吸引着几位学生三进太平山,徒步走了几十公里的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一遍遍练习与尝试,他们从开始的不敢和相互推让,到后来争相向路人进行采访调查……
经过不懈地努力,三位同学成功制作出了科学微电影作品《山的眼睛》,一举荣获2014年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在颁奖典礼上,几位学生都感慨地说道:“我感觉用拍摄科学微电影的方式去探究科学特别有趣。”
通过拍摄和制作科学微电影进行科学探究,使科学变得更美丽,使探究变得更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才能使孩子倾注满腔的热情,一路坚持走到最后,我想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动力吧。
作者:李然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优胜路小学科学教师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