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16年春天,在拥有深深科学教育情怀的晁明芳校长的带领下,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小学加入了香港青少年科学院举办的《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进校园活动,开设了为期一年的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有5名老师和15名学生参与其中,使我们体验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模式。

科学教育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尝试和探究,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几个科学概念和原理。科学微电影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用摄像机记录下自己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用5至8分钟的影像呈现出来。

给我们上课的是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首席讲师、首席摄影师、首席剪辑师梁晨昊老师。他和师生一起探讨和实践时光宝盒——摄像机,耐心教导老师和学生视频剪辑的技巧,在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探究六步骤——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基本的拍摄剪辑技术和科学探究方法掌握以后,同学们就要真刀实枪地进入实战了。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一群孩子扛着摄像机对着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蚂蚁兴趣盎然地拍摄着、专注地观察着、认真地记录着、兴奋地交谈着。这些小小摄影师就是科学微电影社团的成员,他们正在拍摄自己的科学微电影呢!

塑料袋在地底下埋藏几十年都不能降解,塑料袋污染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环境问题。“有没有一种吃塑料袋的生物呢?”胡张朕同学提出了疑问,并和小组成员开始了“吃塑料袋的怪物”的探究之旅。他们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把目标对准了黄粉虫,每天用摄像机记录着黄粉虫吃塑料袋过程。

“我最喜欢吃莲藕。”李志阳兴奋地说着自己的最爱。梁老师笑着问他:“你发现藕的特点了吗?”“藕断丝还连着!”那就试着拍摄“藕断丝连”吧!在观察过程中需要高倍放大镜时,王梓越妈妈毫不犹豫地拿来了自己实验室里的放大镜,为孩子们解了燃眉之急,不但不善交友的李志阳和王梓越成了好朋友,两位孩子的妈妈也成了好朋友。《藕断丝连》在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和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获得了三等奖。

拍摄“汽车高温致死婴儿”时,赵巧老师带领着小组同学,寻求家长帮助。请家长把汽车开到学校,在教室外进行实验,测试太阳直射下汽车内的温度,边实验边拍摄。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孩子们不懈的努力,《汽车高温致死婴儿》最终荣获第13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一等奖。

在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实践中,孩子们能够沉下心来去做探究和调查,每天不厌其烦地记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了观察与记录、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会了专注与坚持,学会了分享喜悦和失败……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已悄然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爸爸妈妈们总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孩子们度过重重难关,这种浓浓的爱意、暖暖的亲情无疑将会激励孩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更加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陶行知全集》中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能死读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是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拍摄制作科学微电影过程中,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又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不正是对“生活即教育”最好的诠释吗?

作者简介:蘧爱华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小学教师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