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特别重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对这句话,我深有体会:一个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我今天能走上科研道路,缘于我的高中学习阶段有着浓厚的绿色科技创新氛围,缘于在科学探究环境下我结识了一批积极向上的同学,缘于创造这种环境并指导我的良师益友——生物学教授姜冬梅博士。
在上师范大学的时候,绿色科技创新教育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发现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学习的定义和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问题意识是探究式学习产生的一种思维。有了问题意识,我总是要对周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问个为什么,问题意识推动着我如飢似渴地学习着。
周远方(右一),担任辅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2003科技绿色营”
我亲眼目睹了周远方同学对《“远方3号”环保餐具材料的研究》的探究。造成环境污染的一次性塑料杯和碗,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但在老师的启发和悉心指导下,周远方发明了替代它的环保餐具,居然是用花生壳做成的!这个项目最终获得了由中国科协举办的第一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的二等奖第一名,周远方同学代表96名参赛选手在人民大会堂讲话时感慨地说:“这次活动改变了我的一生!”
翟莹(左一),曾担任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办公室秘书,图为翟莹陪同潘基文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
翟莹同学自从参加了科技创新教育之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室内装修对几种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科学探究项目获得了郑州市的大奖。从此,她成了我们大家心目中的“科技之星”、勤奋刻苦的榜样。凭借自己的努力,翟莹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就任于联合国总部。她感慨地说:“通过科学探究,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谐共处的团队合作,珍爱生命的国际精神……而这些综合素质对我后来申请大学,以及在国际机构的求职与工作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杨平、耿洁、郑嵩岳三位同学(第一排),代表中国队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55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
耿洁、郑嵩岳、杨平三位同学,所探究的《“杵状拇指”是否与遗传有关》的科学项目夺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并在2004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ntel ISEF)的科学盛会,获得了大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经过不懈的努力,杨平同学攻读了法律专业,现在一高等院校就职;郑嵩岳同学已经获得了香港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就任于香港一家国际医药设备公司;耿洁同学获得欧洲最高奖学金——玛丽.居里奖学金”,获得了世界著名的工科顶级院校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偶然的契机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郑嵩岳同学回忆说:“在姜老师的引导下,我找回了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冲动,没料到它却在我今后的成长中开拓了新的道路。”
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些人包围着、激励着,我也不由自主地踏上了科研的道路,我现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却深深地影响人的成长,我觉得这种科技创新环境对我学习的成长起了催化剂和兴奋剂的作用,促使我走到今天。
作者简介:李慧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