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是想写的太多,反而不知从何下笔。直到偶尔翻出2012年的一篇日记:

有些人质疑我:“年龄这么大了,还在学?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其实,我也质疑过我自己。于是我问姜冬梅老师:“这么大年龄了,还要继续吗?”

她告诉我:“20岁做成的事情有20岁的意义,25岁做成的事情有25岁的意义,30岁、40岁做成的事情同样有它们的意义。不要等到30岁再想,为什么当初28岁没去做,那时候好年轻;不要等到40岁再想,为什么当初35岁没去做,那时候好年轻。”

姜老师对我的人生很重要,因为,在我最困惑、挣扎的时候,她一直鼓励我前行。如果我问的是其他人,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诉我,“年龄那么大了,就那样吧”,“也许真的就那样了”。

这篇日记将我的思绪带到了2004年,那是在美国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的日子。

悉诺贝尔奖秘诀:坚持

辅导老师姜冬梅,带着我和两位队友郑嵩岳、杨平,以及我们的科学探究项目“杵状拇指是否与遗传有关?”来到了美国俄勒冈州。会场上,我们有幸见到诺贝尔奖得主,并有机会提问:“请问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而六位诺贝尔奖得主中,至少四位回答的都是:“坚持!”

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Dudley Herschbach教授会面

那是我第一次跟着姜老师做科学探究,还不满18岁。在2012年写日记时,我已28岁。10年,有太多的干扰和诱惑,足以让一个人放弃当初的梦想,如果不是有这样相互支持和鼓励的老师和朋友们,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也是这10年,让我看到科学教育对我一生的影响。这种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方法不同于应试的一套,单纯地记忆标准答案,而后赶赴考场,高分而归,它是一个缓慢地影响个人成长的过程。当年背过的多少考点、知识点我倒是记不清楚了,但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构建知识的方法,我一直沿用至今,科学探究六步骤使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这样的科学教育是会让人“上瘾”的。科学教育让我经历了一次“自己作为主角来认识这个世界”,现实却又让我重返各种应试环境中,急于看到成果的我也曾痛苦过。我的思维活跃,带着各种好奇心和创造力,却缓慢地前行着,试图突破一个个“记忆知识”的关卡。好在每一次快要放弃的时候,总是有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鼓励。直至先后收到香港浸会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并且有高额的奖学金时,才让我更加确信科学教育的魅力。

图片正中间的中国女生为耿洁

科学教育促学生观察探究

我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将“鱼”看作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而“渔”则是指构建知识的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科学探究的过程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通过观察、体验和探究所收集到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构建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认知,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教会我们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像小小科学家一样思考,去发现、探索、构建自己的知识。

作者简介:耿洁  获得“玛丽·居里奖学金”,获得著名的工科顶级院校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