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每次翻开《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书时,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这本书记录了2003“科技绿色营”的点点滴滴,这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2003年7月,在“蓝鲸”营长姜冬梅博士的带领下,并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教授任长久,来到河南信阳董寨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开始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夏令营活动。在这里既有专家学者,又有师院学生,还有那天真童趣的孩子,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科技绿色营丰富多彩的科技环保活动,此时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夜间巡逻队”活动。活动的使命是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寻找夜行动物,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活动开始前,先教孩子们懂得在遇到危险动物时,不要触碰,要马上走开并及时报告老师。同时,明确指定搜索区域和集合时间,不能掉离队伍。

我当时带领着五位孩子开始夜间巡逻,起初孩子有些害怕,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有路灯的生活。初到林地,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夜,好黑啊……”没有灯光,只有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和洁白的月亮。走着走着,忐忑的心也渐渐稳定下来,孩子手拉着手也渐渐放松起来,于是我们的步伐也变得轻盈起来。一路上孩子们发现了很多夜行动物,比如蟋蟀、萤火虫、蝉等等,并认真地记录了下来。


有个孩子突然喊道:“老师,路边有情况!”我们的队伍瞬间缩成一团。我故作镇定地说:“孩子们,不要怕,有老师在……”说着,我便拿着竹竿和手电筒,向晃动的地方走去。本想用竹竿先打一下,但一想到“打草惊蛇”这个词,便不寒而慄,所以还是决定先用手电筒照亮进行观察。我用竹竿轻轻地拨开了一丛灌木,定睛一看,原来是只刺猬。我用手擦了擦头上的汗,大声说:“孩子们,不要怕,快来看,这是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只见,那圆圆的刺猬,显然受到了惊吓,已经缩成了一团,身上竖着每一根刺,不停地颤抖着。

“让我来看看!”此时,队里的一个孩子走近说,“我想看看刺猬是什么样子?”我说:“孩子们,先不要动,我们要学会观察,要爱护小动物。大家现在这样叽叽喳喳,刺猬受了惊吓,是不会展开身子的。”此时,大家屏住呼吸,静静观察,只见那胆小的刺猬开始轻轻探出头来,慢慢舒展开自己的身体,露出黑黑的眼睛,尖尖的鼻子,不停地东张西望……

孩子们仔细观察的同时,心中也不免产生了很多疑问:“小刺猬吃什么?”“刺猬为什么在晚上活动?”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就回营地请教专家,甚至在夏令营结束后,回到家里到图书馆、上网继续查阅资料。
在“夜间巡逻”活动中,孩子们像福尔摩斯一样在夜间巡逻,惊险又刺激的同时,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意识、观察能力、调查统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变得更加大胆和自信。

激发求知欲望

除了“夜间巡逻队”,在绿色营中,像“露珠的快乐”“这是一阵微风”“雨滴的艺术”等设计巧妙、周到、寓意深刻的环保科技活动还有很多。时至今日,这些科技环保活动都是科学环境教育中的经典。让学生走出课堂,将他们引领到生动鲜活而又神秘的自然世界当中,调动了他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在老师引导下,让孩子自己去触摸、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探索热情,这将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曲院风荷本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讲的是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我讲述的2003年青少年科技绿色营的一些往事,同样也是一步一景,别有洞天。因为唯此芙蕖别样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薪火相传”,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意是以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现在人们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精神不灭。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言传身教,在于薪火相传。今天我站在大学讲堂上,与学生探讨人生发展哲理,时常发出感慨:“学习与探索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即使大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再探索的积累过程,对自然的探索、对科学的追求永无止境!”

作者简介:杨平  高校讲师,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