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17年前,我站在合肥会展中心的主席台上,迎着闪烁的镁光灯,捧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获奖证书。那时,我绝对想不到5年之后,我指导的小学生,也站在郑州的主席台上,得到了同样的荣誉。我更想不到,今天的我会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对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讲述我当年的故事,告诉他们我的老师是怎么把科学探究的种子撒给我们,而我又把科学探究的种子传播出去。

1999年,我和两个小伙伴在姜冬梅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人生首次科学探究。我们调查了河南省汝州市少室山南麓的风穴寺附近的生态环境,采集标本、观察建筑和考察附近的环境。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我们撑着伞,在雨中行进,很有浪漫的感觉。可是当看到因为开矿被破坏的山丘,千年古剎周边的绿色环境遭机器无情蚕食,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回来之后,我们写了一篇生物与环境的论文──《把文物古迹留给子孙后代》,发表在《中国青年科技》上。

那时的探究还很粗浅,不过这次探究的经历对我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不仅体味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的兴趣、好奇心和想像力的种子能够一点点长成参天大树。

2001年,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也带领学生探究科学。我带学生观察昆虫和树叶,调查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培养马路旁边空气中包含的细菌。我甚至让一个孩子在家里种麦子,了解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对庄稼的生长有什么样的影响。虽然这些项目并非都能获奖,但是我知道童年时期的科学探究经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多么强烈的影响。

2012年,我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讲师,我还把自己当年做科学探究的故事告诉学生。为了探索科学,我和队友勇敢面对别人质疑和嘲笑的目光;为了调查垃圾分类,我和队友忍着刺鼻的气味,走遍了学校周边的垃圾场;又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很好的奖项,我和队友深夜在电话亭大哭。学生们听着听着,他们眼睛里的光芒愈来愈亮!

《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思是10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培育一个人才需长时间甚至说百年也不为过,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科学教育同样如此。在老师们辅导学生做科学探究时,不一定能够在大赛中获奖,甚至不一定为人知道,但是这种探究的精神如同春雨滋润的科学的种子,终将会在泥土中慢慢长大,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因为这些奇迹,已经在我和我的同学身上变成了现实。

今天,我的学生表达对我当年教育的感激。我说,你不必感激我,姜老师曾经对我说:“天道酬勤,成功本来就是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如果你一定要感谢,就应该感谢我的老师,我不过是重复了她当年在我们身上所做的一切。

姜老师总喜欢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成功了,就像在荒野中趟出了一条新路,后来的人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得到前人获得的成功。而我,也希望你,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没路的地方趟出新的道路。这些道路,不仅是你们的科学研究之路,也是你们的人生。”

作者简介:王睿  南京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执教于河南农业大学

《大公报》所开设的《薪火相传》栏目,旨在颂扬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为主题,讲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的故事,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者群体主要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在国际和内地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