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1日,香港青少年科学院与教育时报社共同举办的“科技创新系列经典校本课程《科学微电影》赴港交流研修班”圆满地拉下了帷幕!

在为期一周的研修过程中,研修生们接触并实践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教学模式,既有理论的学习,又有野外实地的考试,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微电影作品。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的何跃洁老师把自己的体验、收获和感悟,用心形成了文字。

很幸运,我可以去香港参加《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交流研修班,学习一个全新的科学课程——《科学微电影》,接受一个全新的挑战。

早上4点20起床,准备出发,心里又激动又忐忑。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感觉还是挺平稳的,只是飞机降落时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层一层翻卷着的白云很漂亮,同行的刘娟娟主任让我看窗外,我以为银装素裹的是雪,我说这雪美极了,刘主任说这是云层,哈哈。

经过8个小时的辗转,终于来到了香港,这里不仅景美,人也很美,来时的那种忐忑瞬间消失了。接下来就开始了科学微电影课程的学习。

第一天上午观看了几部优秀的科学微电影作品,使我对科学微电影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科学微电影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一项科学探究项目,同时利用数码影像观察记录探究的全过程,最终剪辑完成 5-8分钟的科学微电影来分享自己小组的科学发现成果。通俗来讲,就是把科学论文写在屏幕上。

下午到太平山进行考察,大家一起坐着的士来到了太平山山顶,开始了我们的观察之旅。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刘海鹏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优秀的科学微电影拍摄于香港,太平山山顶的环回道两边便处处是题材。果然不虚此行,一路上观察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例如看到一只腿特别长的蜘蛛,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梁晨昊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盲蛛,并讲解了它的生活习性。对此我并没有感到很意外,让我惊奇的是一些植物的叶子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圆球,老师解释说这是虫瘿,里面是虫子的卵,与香港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还有长满峭壁的地衣,五颜六色且深浅不一。不仅颜色是多样的,它长的地方也是千奇百怪的,峭壁上、树干上、平坦的地上等等。一路上我们还观察到了其它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

这次太平山之旅,我收获颇多,不仅美景尽收眼底,更重要的是使我对科学微电影的选题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第二天上午我们学习了拍摄、剪辑的技术和技巧,下午到深水湾和浅水湾进行了考察。老师说这里素材也很多,享受美景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了仔细观察。我打开DV,边走边观察边拍摄。这里真得很美,面朝大海,心怀被打开大门,我们还和大海有了亲密的接触。

在海边的石头上看到了黑黑的石斛这种生物,任凭风吹雨打它也顽强地在石头上生长着,我曾试着去把它弄下来却徒劳无功。指导老师说这是一种共生现象,你们可以大胆地进行猜想:“为什么黏的那么紧,是不是可以做一种比502还要厉害的胶呢?”在这一天的考察中,我尝试比前一天考察时多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壁虎那么能喝雨水?它还能其他水吗?它吃什么呢?”

第三天上午学习了科学探究六步骤,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这是科学微电影的核心。

下午从中环码头坐船出发,30分钟左右就到了南丫岛的榕树湾。“行山”是人们到南丫岛的必选活动之一,沿着菠萝山向上走,一路上都是盛开的野花,我们认真地欣赏观察着。在这炎热的天气里,我们还喝上了一碗清凉香甜的豆花,实在是一种享受啊!卖豆花的是一位老奶奶,今年84岁了,身体很硬朗,豆花是她自己做的,连豆子也是她自己种的!

榕树湾位于南丫岛的北侧,岛上的大部分商业活动都集中在一条街上。南丫岛上的海鲜丰常鲜美,路旁都是海鲜店,有很多好长好大的、五颜六色的鱼,并且几乎所有的餐馆都有面海阳台。商业街不长,却什么都不缺,一路走着,都是精致的小店铺。这里出售的东西,有手工艺品、有生活用品,朴素自然的生活,却又有独特的品位。

也许从前我见到各种颜色的鱼会觉得很好看,学习了科学微电影之后,我脑子里闪现的是它们为什么是五彩缤纷的呢?是自然生长的?还是商人为了某些利益而动了手脚?试图让自己形成科学的思维。

下午乘坐5:30的船返回,心里一直惊叹南丫岛的原生态这样有魅力,难怪有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微电影都从这里诞生!

理论学习之后,要开始真刀实枪地进入实战了,我们的作业是制作一部8分钟的科学微电影作品。我和小组的其他两位老师从选题到拍摄、从写脚本到挑选视频素材,从画面的转换到配乐、录制解说词,其中不免有争吵、有意见不符,但最终我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完成了作品,在研修班的作品首映式上进行了展播。

屏幕上作品的画面轻巧地转换着,我们小组的老师却是感慨万千。虽然我们的作品在拍摄、剪辑等技术和其它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我们像求知若渴的学生一样认真对待、努力学习、坚持不懈,经历千心万苦最终将作品制作出来。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姜冬梅博士为每个研修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也对我们的作品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希望我们回到自己的学校,带领自己的学生将科学微电影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参加明年的“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争取夺得奖项。

经过几天的学习,科学微电影的点点滴滴已经烙印在我的心里。只有经历了科学微电影拍摄制作的整个过程,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微电影活动的魅力——影像使科学更美丽,探究使科学更有趣。今天,我收获了一枚科学教育的种子,期待她长成一棵大树!

和我一同参加研修的刘迎帅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不逼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全能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现在变成了我的座右铭,我会好好努力,带领学生一起感受科学微电影活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