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的东风,第十期“人民出版社科技创新经典校本课程《科学发现影像课程》教师赴港交流研修班”于2019年3月17日—24日如期举行,来自上海、广东、广西、云南和河南的28位老师齐聚香港,带着浓厚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学习如何拍摄制作科学微电影,虽然时间短暂,但成果丰硕。


什么是科学微电影

科学发现影像活动,简称“科学微电影”活动,是一项以STEM为理念的经典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此活动是学生们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一项科学探究项目,同时利用数码影像拍摄记录探究的全过程,配合解说和音乐,最终剪辑完成一部5-8分钟的“科学发现影像作品”(A Discovery Video for Science)来分享自己小组的科学探究故事。换句话讲,就是学生把自己的科学论文写在屏幕上。

分享精彩的科学微电影系列内容

学生通过参加科学微电影活动,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还能提高表达交流、团结合作等各方面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面对苦难迎难而上、抓住问题不放的精神。再加上科学微电影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喜爱。

虽然只有7天的研修时间,课程却安排的非常紧凑。从理论到实践,从拍摄到剪辑,从往届青少年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评析到科学微电影中要讲的三个故事;从认识科学微电影的核心——科学探究六步骤到如何训练“发现”的眼睛,从如何选题到如何克服制作科学微电影中的各种难题,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专家老师们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全身心地投入并乐在其中。


走进神奇的大自然

一旦走进大自然,老师们好奇的眼睛像十来岁的孩子们的眼睛一样明亮。看他们的镜头对准了什么?3月中旬,惊蛰已过,地温回升,太平山上生机勃勃。泛光红蝽的若虫开始在太平山散步了,捕食刚刚背上壳的小蜗牛们;鼓着肚子的中国壁虎妈妈回到了世世代代选定的产卵点,准备生下自己的双胞“蛋”;竹节虫儿子虽然瘦弱得像头发丝,可是它已经开始在风中幽默地摆动着身体,告诉你它只是一段新发芽的树枝,没什么好吃的,“不要捕食我!”

南丫岛海风习习,景色宜人,不少老师都在这里有了“重大发现”。色彩艳丽的龙眼鸡,藏在石头缝里的金边土鳖,还有惊心动魄的蜘蛛蝴蝶生死大战。这些发现都被老师们用摄像机记录下来,成为了科学微电影作品中精彩的课题素材。老师们也渐入佳境,每个人都变成了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小动物的蛛丝马迹,个个都好奇心爆棚,恨不得把所有的发现都带回去一探究竟。有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被老师专注的拍摄所吸引,一路尾随,竟然成为了大家短途中的好朋友。

对话奥斯卡金像奖潘恒生先生

研修中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一位大咖的加入——奥斯卡金像奖评委,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奖得主,潘恒生先生。观众所喜爱的电影《大话西游》《倩女幽魂》《长江七号》《功夫》《阮玲玉》等都是他拍摄的作品。潘先生的到来和亲自授课,让所有中小学老师都感叹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简直“赚大了”。潘先生给予中小学科学微电影教育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不仅在课堂之上传授老师们自己拍摄的“独门秘籍”,并且逐条回复各位老师的听课感想和疑问直到凌晨两点。这样一位影视界神一样存在的摄影指导,全亚洲排名第一的传媒学院的知名教授就像一位兢兢业业的小学语文老师一样,逐字逐句地为学生批改着作文,留下了充满哲理的评语,可谓字字珠玑。

特别感谢潘先生把精湛的功夫和为人的道理传授给内地的中小学老师们!先生的影片和课程中传达的真善美、肩头的责任、心灵的慰藉都让我们对影视教育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尤其作为一名科学微电影教师肩头的重任!向潘先生致敬!

展评科学微电影作品

时间过得飞快又充实,老师们“压缩饼干”式地体验了科学探究及科学微电影制作的全过程,每3个老师为一组,在研修的最后一天,9部科学微电影“大作”新鲜出炉。逐一展播、教师互评、专家点评,结业仪式足足进行了4个小时,每位老师依然陶醉在科学微电影创作的快乐之中,意犹未尽。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以及这几天的快乐和要离开香港的依依不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聚胜小学的两位老师留下了眼泪,因为她们实在不舍得告别新朋友——两只狭翅鹿子蛾。第一次拍摄,大自然就让她们发现了这么美丽的生命。她们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像蜂、像蝶、又像蛾》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可是,她们该告别香港了,要和两只鹿子蛾说再见了。如果不是担心生物入侵的危害,她们真想带走鹿子蛾,真想朝夕相处,继续观察,探索下去。相信天道酬勤,大自然还会送给她们更多从未见过的新朋友。

《土鳖不土》《适者生存》两部作品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制作的。第一次野外考察回来,他们就奋战到深夜整理素材,最终分别探究了土鳖的生活习性和几种蜘蛛的异同,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几位老师曾经在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姜冬梅院长和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在科学微电影的沙场中几经奋战,辅导学生制作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在美国波士顿“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和“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上多次获得了大奖,张亮老师辅导学生制作的作品《借腹生子》在2018年“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上,一举夺得了“最佳科学探究纪录片”的桂冠。


老师们此次来到香港参加研修,为的是能够再次得到人民出版社《中小学生科学影像课程》编写委员会的指导和点拨,带领学生制作出更高水平的科学微电影,老师们对科学微电影的执著和热情也着实让人钦佩!

“这是一次特别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再一次全身心地系统学习了科学微电影的拍摄、剪辑、脚本创作以及科学探究六步骤等。更重要的是学员之间有了更深入的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那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使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去思考,如何带领我的学生去推广科学微电影,让更多青少年从科学微电影起步,激发科学精神,培养探究热情、学会专注、懂得合作、熟练影像表达,让他们青春的人生在21世纪灿烂夺目!”培训结束后,张亮老师感慨地说。

几天的时间确实短暂,但每个人都收获满满。老师们不止带走了奶茶,鱼蛋,叉烧,更重要的是带走了制作科学微电影的宝贵经验和满腔热情。相信他们将在各自的学校带领孩子们推开科学探索的大门,制作出一部部优秀的科学微电影作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