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告诉我

你曾来过

嵩山告诉我

你曾来过

…………

惊闻挚友师广智先生在井冈山学习期间,心脏病突发离开了我们……悲痛的心情难以抑制。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今年4月。我的讲座就要开始,他跑到会场来跟我握手。远远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长者,走近了才认出是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那个满头黑发、英俊潇洒的青年学者形象。那一刻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16年没有见过面了!然而,没有想到人生是那么短暂,短暂到16年才一次的见面竟已经是最后一面。

2019年4月,师广智先生(中)在“河南省中小学微电影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播与评析会议”现场,与姜冬梅博士亲切交谈。

世界上第一个称我“姜博士”的就是师广智先生。那时候我其实还不是博士,甚至刚刚打算考博士。

2003年1月,《中学生数理化》编辑部邀请我到山东枣庄做“青少年科技创新”讲座,就是现在如火如荼的STEM教育,那时候还没有几个人知道青少年科技创新是干啥。

一路我们要过运河、过黄河,车要开到渡船上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整整一天的车程中,他问我问题,张口闭口“姜博士”。我向他纠正了几次,他以谦恭的微笑回应:“您在我心中早就是博士了。”

当年,我果真考取了博士。之所以能成功,我想其中必有师广智先生坚定地鼓励。感谢九泉之下的老朋友!

2003年1月,师广智先生邀请姜冬梅博士参加《创新学习与新课程改革报告会》

我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开过多少专栏、写过多少科普文章,已经不记得了。能说清楚的是2006年,我接受中国科协的任务开发“青少年科学DV资源包”,从那时起,孩子们的一部一部“科学微电影”作品就开始登上《中学生数理化》的封二、封三,他积极帮我们推动青少年科学影像教育在中国的普及,而且每一篇作品都是他亲自排版编辑!

2018年1月,师广智先生正在编辑排版《科学微电影》专栏

当我们开始和美国方面合作举办“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的时候,《中学生数理化》又成为协办单位之一,陪我们走过了三届大赛。他不仅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而且是一个特别懂得坚守的人。

《中学生数理化》刊登科学微电影作品《星系巢穴》

有一次,清华附中的一位中学生想发表自己的一篇数学论文,他找到我,希望我能推荐给他一份有份量的杂志,我就推荐给了师主编。师主编耐心地指导小作者改了五六稿,最后论文终于发表了。小作者的妈妈看到杂志后感恩地说:“我从小就是看着《中学生数理化》考上清华大学的,现在我已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了。没想到30年后我的儿子能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论文,太骄傲了!”真是一段中国优秀杂志的传奇故事!

《中学生数理化》刊登科学微电影作品《胡蜂的夜巢》

今年见面的时候,我们约好了要一起去美国参加本届国际大赛,我开玩笑地对他说:“作为协办单位,一次也不到大赛现场去,你这是不负责任。今年必须去!”他不好意地笑着说:“今年一定去,一定去!”

说好的一起去,怎么又不算数了?!

《中学生数理化》刊登科学微电影作品《解堵》

这一年走了很多大师,师广智先生就是科学教育界的大师,从“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期开始做《中学生数理化》的主编,一直做到提倡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合的STEM教育,他一直坚守着《中学生数理化》这个阵地、这个品牌,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2004年8月,师广智先生在《中学生数理化》编辑部与获得第3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岳衎合影

砥砺前行不是那么容易,他的一生都在最朴实的命题“数理化教育”的思考中磨砺,让中学生们站在数理化上闪光。

2004年4月,为鼓励青少年们勇于创新,《中学生物理化》第十八届河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特别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师广智先生为获奖学生颁奖

那个世界的中学生也需要有人教数理化吧?“大师”去吧,再去编一本好杂志!让那边的中学生投胎回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打遍天下的数理化。



作者 | 姜冬梅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

摄影 |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6月30日晚,姜冬梅博士得知师广智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深夜写下这篇真挚感人的纪念文章。

全国科学教师纷纷留言悼念,为师广智先生送行——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中学生数理化》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主编师广智先生

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毕生所推动的

科学教育事业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