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首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于2016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科学项目参加了比赛。
虽已时隔近1年,首届比赛的盛况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教育时报》记者张红梅的采访报道,来感受一下这场赛事的精彩瞬间。
一项顶尖的国际青少年科学赛事
记者题记
在过去的230多年间,达尔文、爱因斯坦曾是这里的院士;今天,这个神圣的殿堂,迎来一批青少年的科学家,他们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向世人进行展示与汇报,把他们的科学论文写在了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的屏幕上。
在1780年成立的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里,科学先驱们与当今的青少年们,让记者一下子仿佛穿越了230多年的科学发展史。
这是记者跟随我国参赛选手,参加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时,深深印在脑海里的记忆。
记者张红梅在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她手指的正是爱因斯坦接受院士邀请的回函
目前,全球开展青少年科学影像比赛的国家,主要有日本和中国。日本的儿童科学影像节创立于2003年,而我国青少年科学发现微电影活动起源于2006年,是由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姜冬梅博士带领团队开发的一项新的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编写出版了《打开DV 学科学》丛书,并在2010年发起举办了“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目前“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由中国科协主办,已经举办到了第七届,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学赛事。
记者了解到,此次大赛的主题是“科技创新,放飞梦想”。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科学项目参加了比赛。
参赛组别按照年级进行分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及大学组;同时又按照学科,分为生命科学组、环境科学组、物理及工程科学组、人文科学组。本届大赛初评过后,共有100项作品入围终评比赛。波士顿终评时评出了66项优秀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12项“关爱”专项奖,分别奖励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热爱家乡、关注技术进步的学生个人,奖金2000元人民币/人;11项"中华基金最佳作品单项奖",奖给最佳科学探究、最佳的计划组织、最佳发明创新、最佳科学创意、最佳观察发现、最佳拍摄、最佳剪辑、最佳脚本、最佳解说词、最佳出境、最佳表达的科学微电影项目,奖金5000元人民币/作品;1项大赛最高奖“中华基金最佳科学微电影奖”,奖金10000元人民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