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于2016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科学项目参加了比赛。
虽已时隔近1年,首届比赛的盛况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教育时报》记者张红梅的采访报道,来感受一下这场赛事的精彩瞬间。
一所浸润到灵魂的终评展示场馆
记者题记
会议厅里的大屏幕上,播放的是青少年们的科学微电影。外面的走廊里,有数百个伟人在陪伴着孩子们,仿佛他们在一起评审着孩子们的科学微电影作品,一起分享着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故事。
从朝霞到晚霞,一天8个小时都浸润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院里,像是梦境一般。
把终评场馆设在美国人文与科学院,不得不让记者由衷地赞叹大赛组委会在教育上所体现出的过人胆识。
“欢迎大家来到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我们科学院是1780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成立的。在走廊上悬挂着的是当选科学院院士们的回信,其中有华盛顿总统、达尔文、爱因斯坦……”还没有等科学院院长助理John Randell博士把话讲完,参赛的师生便发出一片惊叹!记者也一下对这个绿树覆盖的并不是很起眼的只有三层高的建筑肃然起敬!
.jpg)
.jpg)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学术和院士机构之一,也是进行独立政策研究的学术中心。自1780年成立以来,当选为其院士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的最高荣誉之一。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院士中,有华盛顿和富兰克林总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以及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
人文与科学院长期从事广泛的、跨学科政策研究,主要关注领域有科学、技术、全球能源与安全、社会政策与美国制度、人文与文化、教育、艺术等。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荣誉院士600多名。他们中有25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胡适、钱学森、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丘成桐、谢希德、朱棣文、何大一、谢宇等著名华人科学家都曾当选为该院院士。
令记者非常自豪的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校友、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今年4月20日当选该院院士。
大赛评审间歇,参赛师生在悬挂着数百位科学院院士回函的走廊上,一张张地认真观看,仔细辨认每一封信的作者,生怕漏掉自己最心仪的那些伟人们。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回函笔迹流畅,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的回函字体清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回函则是电报时代的遗迹。面对着这些回函,伟人变得不再遥远与陌生。
.jpg)
.jpg)
“太让人激动了,平时感觉遥不可及的科学家们、总统们,他们亲笔写的信居然就在我眼前!瞬间感觉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也让我意识到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来自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的黄柯霖无比感慨地说。
把终评场馆设在美国人文与科学院,不得不让记者由衷地赞叹大赛组委会在教育上所体现出的过人胆识。会议厅里的大屏幕上,播放的是青少年们的科学微电影。外面的走廊里,有数百个伟人在陪伴着孩子们。从朝霞到晚霞,一天8个小时都浸润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院里,像是梦境一般。人们能感觉到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先辈们的光辉,又能感触到“施一公”们的存在,一下子穿越了科学的时空,从古代到现代,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之路。仿佛他们都在会议厅,一起评审着孩子们的科学微电影作品,一起分享着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故事。参赛师生们十分珍惜在这里的一分一秒,这种与巨人为伍的感觉开始在他们年轻的心中萌生,科学探究的火种被点燃了!同时,能与人类数百年来的大智慧者沟通交流,让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人,拥有了一次值得永久珍藏的人生历程。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