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由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工程协会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于9月30日-10月6日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的费利浦同学参加了此次大赛,从参赛作品的拍摄制作到前往全球创新之都美国波士顿参加大赛终评答辩、感受科学创新氛围的整个过程,费利浦一步步走来,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美国波士顿当地时间晚9:50,经过15个小时的航程,我终于来到了这次大赛的举办地。过去的2个月,我一直在为这场比赛做着各种准备,如今终于闯入决赛,心情实在是无法平静。
暑假的8月初开始,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我的两位小组成员共同经历了选题、拍摄、剪辑到出片的全部过程,终于在暑假内将我们本次参赛的作品《客居家乡的鸟——关于异地保护的长冠八哥的习性变化探究》制作了出来。
在香港公园的鸟园,我们认识了“长冠八哥”这种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有关它的科学资料实在太少,以至于只能了解到它是一种目前世界仅存20多只的极危物种。为此,我们决定对从巴厘岛带来香港公园鸟园区进行异地保护的长冠八哥,进行习性变化上的研究。
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和组员几乎每天都带着10公斤左右重的拍摄器材在鸟园蹲守3到5个小时。因环境要求,鸟园的顶棚不能遮挡阳光,我们便暴露在了夏天的炎炎烈日之下。为了拍摄一个个镜头,我们常常要举着摄像机,目不转睛、一动不动地锁定目标10多分钟。
最为困难的是,想要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镜头,例如鸟的起飞与降落、进出不同的巢穴、进食以及其他一些异常行为等,常常要花上我们更多的时间,毕竟鸟的活动范围较广且移动速度较快。相对于其它种类的研究对象,我们拍摄起来就更加困难,有一些镜头往往还要靠运气才能够捕捉到。但最终我们还是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了拍摄,所有的后期剪辑制作部分则由我在8月份剩下的半个月内完成。
经过紧张的赛前准备,终于到达了美国波士顿,第二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吹响了号角。这次大赛的开幕式设在当地的Lucius Beebe Memorial Library举行,而我十分荣幸地作为中国学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分享了进行科学探究的经历。
开幕式结束后的一整天,都是对本次大赛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展播。这次入围决赛的几十部作品,分为4个学科进行展播,而评审的评委则是来自中美双方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对作品的各方面进行评价打分。
第3天,所有参赛选手以及评委来到了哈佛大学教授俱乐部,进行大赛最重要的部分——参赛选手现场接受评委问辩,大赛评委会对选手的答辩表现进行评分并计入总成绩。我和其他参赛选手认真地观看了展播的每一部优秀作品,了解到每个参赛研究项目的优缺点,对我们未来进行别的项目研究提供了借鉴。
在接近中午的时候,轮到我们小组的作品进行展播评审。因为我是负责全部的后期剪辑以及一部分拍摄工作,这部作品的大部分都是由我来完成的,所以大家观看时我的内心特别紧张,手心全都是汗。
当近8分钟的作品播放完毕后,我和我的组员被主持人叫上台一同接受答辩,评委们轮流对项目的主题、研究目的、研究的科学意义以及一些数据上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之后还对我们拍摄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询问,我们都一一做出了回答。在问答完成后,评委们也分别对项目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希望我们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能做得更好,我们在一片掌声中回到座位,内心的紧张才放松了许多。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一天的评审终于结束了,大家的心情变得无比舒畅,毕竟闯过了最难的一关。接下来就只有等待,评审组的评委们会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对所有的项目进行最终评定,评出各类奖项。
在紧张的展播评审之余,大赛组委会还特别安排了“国际创新教育论坛”和“科学发现之旅”。大赛的评委们以及指导老师成了大家的领路人,带我们去往各个地方与科学家们进行学习交流。
我们来到了哈佛大学校园,由两位博士带领,游览了哈佛校园的景色,了解了校园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些教学理念。我们也来到了著名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对麻省理工脑科学研究院进行了专访,十分荣幸地见到了院长罗伯特・戴西蒙博士。他是世界脑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过去我们往往是在科学栏目《最强大脑》上见到他担任最强评委,如今能够面对面的与其进行交流,实在是别样的感觉。我们还参访了著名私立中学菲利普斯学院,同为高级中学的外国院校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学习氛围,真是大开眼界。
参访哈佛大学
参访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科学栏目《最强大脑》最强评委罗伯特・戴西蒙博士为大家签名留念
参访菲利普斯学院
我们在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塔弗茨大学深刻体会到了研究型大学的魅力以及它与常规大学的不同之处:作为研究型大学,除了学习外,学生与老师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不同项目的研究上,这种边学习边研究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学习能力,与国内教授讲课学生听的情况截然不同。
参访塔弗茨大学
除了这些地方,我们还去了MIT科学博物馆、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麻州议会大厦以及自由之路等地进行探访学习,着实受益匪浅!
经过几天的科学学习之旅,我们又回到正题。10月5日上午,所有作品的评审结果已经全部确定,我们再次回到举行开幕式的地方举行颁奖典礼暨大赛闭幕式。
当天早上大家的心情都比较激动,毕竟不同的研究项目的内容不同,经历也各不相同,有些参赛小组的研究项目甚至准备了一年之久,如今终将取得成果,他们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而我们也对自己的项目最终能取得的成绩感到期待,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有所回报。
临近中午之时,颁奖典礼到达了高潮。主持人将奖项从小到大宣读出来,当我们在三等奖、二等奖之中都没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内心是喜忧参半,毕竟如果我们拿的不是最高的一等奖就是连名都没有的“关怀”奖了。
当主持人最终念出我们的作品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时,我和我的组员激动的击了一下掌,憋在心中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出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我们与其他几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一同上台接受了颁奖。然而我们的好运还没有到头,之后主持人宣布了最佳单项奖,我们的作品居然还获得了最佳配乐奖!
主持人将评审组对我们的研究项目的详细点评念了出来:我们的作品在科学意义上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但从拍摄角度来说,我们的拍摄水平仍有瑕疵,没有将鸟的细节更完美的展现出来;并且我们的观测方法也可以有更好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获得观测数据。这些评价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使作品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颁奖仪式结束后便是整个大赛的闭幕式,来自中美双方的专家们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他们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诞生在我们手中,出现在一届届大赛上。
随着这次比赛的结束,我也算是满载而归。这次比赛和学习交流让我得到的不只是奖状和奖金,更多的是和选手们、科学家们分享交流学来的知识和能力。在接触科学微电影之前,我更多接触的是视频剪辑方面的知识,这次活动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我的科学辅导老师所说的“把论文写进视频内”的意义,科学微电影活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我从中体会并学到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态度,这将会对我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投身这项活动之中,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