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2018年9月29日至10月6日,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上期微信为大家推送了家长代表杨勇先生在大赛开幕式上的发言,道出了每一位参赛选手父母的心声和期望。在大赛颁奖典礼上,杨勇先生再一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再次触动了每一位参赛师生和家长的心弦。今天与大家分享,以此共勉。
这几天和参赛师生在一起,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不经意间撞到了一个国际上最领先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奇迹。
为什么呢?因为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一个刊物集团,出版了在香港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刊物,包括非常多的青少年活动,但是从未见到过像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这样如此高层次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一群远隔重洋的青少年,为了共同的梦想,来到了世界创新之都——波士顿。在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参访,并且和顶级的科学大师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交流并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式的问答,而是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科学研究项目在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在压力状态下,和大师们进行交流。古代有一个名人凯撒曾经说过:“我来、我见、我征服”,参赛的各位师生则是“我来、我见、我参与”。
很多同学在交流和参观的过程中,心生感悟,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我看到王泓乾同学在成功日记中这样写道:“听了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节目《最强大脑》的最强评委罗伯特·戴西蒙博士的报告,参观了大脑实验室,今天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问他:“你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他说:“我确定了!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你确定了目标,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你的目标是登上香港太平山顶,你若成功了,你的海拔高度是500米;如果你的目标是登上珠穆朗玛峰,你起步的海拔高度就已经是5000米了。所以,确定一个高的目标就等于成功的一半。
大赛期间,我看到了同学们向目标前进的行动。白天,需要沟通、交流、答辩,晚上还需要听课、写成功日记。我觉得这就是创造奇迹的一个很好的开端,而创造奇迹的是青少年科学发现微电影这项教育活动,非常了不起!它是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和家长共同创造出来的。
很多人觉得,人才的出现是散点式的,或者说是人口众多的时候才会出现更多的人才,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研究历史就会发现,顶级的人才往往出现在小的群体中。比如,我的老家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县——新县,我们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这里一共诞生了120多位将军和部长。再比如,我们参观的菲利普斯中学,从这所中学里竟然出了7位美国总统。同样,很多诺贝奖也是集中出现在一所高校或一个实验室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很多人才,但并不是散点式地出现,往往会集中地出现在少数群体中。我觉得我们这个群体有这样的潜质。我能身处其中,感到非常地荣幸。
有潜质,和最后的成功是两个概念。美国有一个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过一部作品《异类》。书中讲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过很多天才,但是这些天才并不是出生时就具备与众不同的天分,而是要经过不断地、持续地努力才能达到的。从一个平凡的人变为一个成功的、国际型的大师,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经过10000小时的努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0000小时定律。
我想,这次大赛对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意义非凡。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在心中种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使自己一节节拔高,并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未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共同的奋斗,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团队能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国际型人才,创造出一个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谢谢大家!
作者:杨勇
摄影:于洲洋 刘海鹏 徐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