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2019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暨国际青少年地球与环境科学研讨会
一项科学赛事什么环节最精彩?
问辩环节永远是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最精彩的部分
美国纽约时间10月6日一大早,哥伦比亚大学Lamont校区的地球化学实验大楼里就热闹了起来。虽然是星期天,大楼里却人头攒动,参加2019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的师生们正在布置自己的展板。一个忙碌的早晨开始了——
今天是“加时赛”环节——国际青少年地球与环境科学论坛。参赛师生们需要现场布置一块“科学海报”(展板),并在展板前介绍自己的项目,回答评委的提问。
选手们各显伸手,终于把展板固定整齐了。答辩开始前,不忘先拍张合影。师生一起竖起大拇指,自信满满!
两场不同形式的问辩
1.科学微电影展播与答辩:每展播一部作品,完成该作品的参赛选手要和评委、观众见面,并现场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
2.科学展板前的演讲与答辩:每部科学微电影作品不仅有8分钟视频参赛,还必须制作一张科学海报(展板),展示自己小组所完成的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假设、方法、数据、结果、讨论、结论、未来的研究、参考文献等内容,并且参赛选手要做5分钟的项目介绍,更要在科学海报前与评委面对面交流,回答评委的问题。
跟随记者的镜头到大赛的问辩现场,来感受一下小科学家与大科学家们的精彩对话!
梁家琪是来自香港的中五(高二)学生。今年暑假,他和来自广东的两位队友陈呈睿和卢子殷,共同研究了一个令他们疑惑的现象,香港公园的麻雀为什么距离人很近还不飞,深圳人却在公园里几乎见不到麻雀?
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后,最终把问题聚焦到了“鸟的惊飞距离”上,并在深圳和香港两地展开了对比研究。当他们小组在酷暑阳光的暴晒下一个一个皮肤变得黝黑时,一个关于人与城市鸟类的生态谜题被揭开了。
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要培养出青少年最宝贵的素质是什么?那就是——抓住问题不放!打开一个2厘米宽的小口子,深挖2公里深。只要挖下去,就一定能挖到水,甚至挖到宝藏。梁家琪他们研究小组,在鸟的惊飞距离的研究中坚持不懈,从一组一组的数据中挖到了宝藏,人生第一次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快乐。
别看梁家琪只有15岁,但是他沉着冷静,英文对答如流。在大牌科学家轮番的问辩中始终从容淡定,侃侃而谈。这种科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也会让他受益终身。
再过一年,梁家琪就要上大学了。问起他将来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他腼腆地告诉记者:“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科学,经过这次大赛,我现在打算在高中阶段选修一门科学,为读大学做准备。”
瞧——
科学家们用他们的热爱
点燃起了孩子们的热爱
这正是大赛的意义所在
今年大赛,不管是在机场、还是在路上,或是在比赛现场,那个永远都在自拍的团队十分惹人注意。但让记者深刻印象的,还是他们的科学微电影项目的原汁原味与问辩时同学们的认真态度。他们是——澳门培正中学的13位参赛师生。
培正中学的参赛学生大多是初中生,有的才刚刚初一升到初二,与高中的学生比,个头儿矮了一大截。但是个头儿矮,心里却很有数,每一个参赛选手都是那么调皮可爱,自带灵气。
这几年国际比赛,澳门培正的科学项目永远都是原创味十足,今年也不意外,仍然是原创+活泼的风格。他们选送的科学微电影作品,用一个词形容其特点,就是“大俗大雅”。不信?
你上厕所时,有没有在便便落水时打湿屁股?你敢说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听上去不登大雅之堂的问题,竟然成了培正中学同学们抓住不放、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他们的科学微电影作品《黄金跳水》在大赛现场展播时,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但笑声之后却隐藏着一个严肃的卫生与健康的话题。他们的实验设计非常巧妙,用香蕉代替便便,模拟实验了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落水时水花能够溅起的高度。
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做实验,一遍一遍地把“便便”从马桶中打捞上来,记者心生佩服的同时,也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吃香蕉了。
从培正中学参赛的科学微电影的选题上,就能知道同学们的原创能力有多强:《检“茶”》源自好奇浸泡时间不同的茶水为什么颜色不同,他们检测了茶中不同盐类的含量;《如何做菠菜》源自日常煎炒烹炸煮蒸焯菠菜时,到底哪一种方法菠菜营养保留得更多;《草与菌大作战》源自对中药材甘草、黄莲、金银花、牛黄等抗菌能力的好奇;还有《澳门台风与窗户之防灾探究》关于台风来袭,米字形贴纸对保护窗玻璃是否有效……
这些听上去很小的话题,甚至是司空见惯,但是澳门的同学经过严肃认真的科学实验,把小问题带上了科学的大雅之堂。澳门同学从身边出发、从生活出发去发现选题的能力,令国际评委们赞叹不已。
与其说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是在挑选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不如说是在选拔未来优秀的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人文和社会学家,甚至是在选拔未来科学家的领导者。
世界著名的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环境学家和教育家参加了本届大赛的评审。他们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引导性的提问,都鼓励着每一位参赛选手,让他们更加热爱科学,更加自信地交流自己的创新思考,更加关心地球和我们人类共同的未来。
少年强
则国强
从照片中
中国孩子
自信、热情、得体大方的表现
就知道中国科学事业
后生可畏
未来可期
2019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现场报道
请继续关注大赛的后续报道
作者: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摄影:张红梅 于洲洋 刘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