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答了一项科学赛事什么环节最精彩?这个问题。今天再来回答一个问题,一项科学赛事,什么环节最激动人心?

颁奖时刻永远是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2019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和国际青少年地球与环境科学研讨会的奖项分为两部分:影像大赛和科学论坛。颁奖典礼在哥伦比亚大学莫奈儿礼堂举行。

01

10万元奖金花落谁家?

关注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的老朋友们,一定知道,每年都会有1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颁发给获奖选手。

本届大赛仍然由“亨达集团”赞助大赛奖金10万元人民币。坐在颁奖现场,记者十分感慨,香港亨达集团连续三届解囊赞助大赛,支持青少年在科学影像、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董事长邓予立先生关心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情怀令人感佩。

大家一定迫不急待了,现在揭晓获奖项目——

“亨达”关爱专项奖(12项

大赛首先颁发的是“亨达”关爱专项奖,其中包括:“亨达”关爱生命专项奖、“亨达”关爱环境专项奖、“亨达”关爱家专项奖、“亨达”关爱技术进步专项奖,共有12个项目获奖,每个项目奖金2000元。

每组学生上台领奖时,主持人都给了他们一个发表获奖感言的机会,无一例外,他们都说了同一个含义的话:“感谢我的队友,他们太强大了;感谢我的老师,他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不要放弃;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默默地支持我,我才有机会站在这里……”


而来自广东顺德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同学们则有着一句共同的感谢:“感恩胡宝星先生和胡太对我们的资助和培养,我们才有机会学习科学微电影,才有机会来美国参赛!”


每一句感恩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感人肺腑。所有的幸运,源自一颗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这些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更幸运!

“亨达”最佳单项奖(10项)

接着颁发的是“亨达”最佳单项奖,其中包括:“亨达”最佳出镜奖、“亨达最佳科学表达奖、“亨达”最佳解说词奖、“亨达”最佳脚本创作奖、“亨达”最佳拍摄奖、“亨达最佳剪辑奖、“亨达最佳STEM奖、“亨达最佳发明创新奖、“亨达最佳观察发现奖、“亨达最佳科学探究奖,每个项目奖金5000元。

第一个登上领奖台的是本届大赛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三个刚满10岁的小学生,他们的作品《神珠妙算》探究了中国珠算应用于心算后,产生出的神奇效果。他们三个现场为评委演示了“神算”神在哪里,他们惊人的心算速度和准确度令人赞叹。他们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有意探索,也令观众称道。《神珠妙算》最终获得“亨达”最佳出镜奖。

来自英国的Bethany、来自中国郑州的李卓桐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共同研究了一种在香港太平山上的蚱蜢,该作品获得了本届大赛的“亨达最佳拍摄奖。

来自香港的梁家琪小组的作品《人近雀惊飞》,大家已经在前面的答辩中领略过他的答辩风采。他的作品获得“亨达最佳剪辑奖。



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的作品《黄金跳水记》,大家还记得吧?就是那个用香蕉代替便便做实验,探究便便落水时水花飞溅的项目。这部作品获得“亨达最佳STEM奖。他们学校的另一部作品《澳门台风与窗户之防灾探究》获得了“亨达” 最佳科学表达奖




获得“亨达最佳发明创新奖、“亨达最佳观察发现奖、“亨达”最佳解说奖的,是来自中国青少年科学影像最NB的中学——广东顺德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的研究小组。他们的获奖项目分别是《生存还是繁殖》《吃白蚁的钩盲蛇》《校园里的黑框蟾蜍》。他们学校的另一部作品《昆虫猎手——锥盾菱猎蝽的探究》,虽然学生没有到场,但作品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获得了“亨达” 最佳脚本奖。

来自美国圣保罗中学的Jessica,她们研究小组的项目《异形入侵(二)》获得了“亨达最佳科学探究奖。

获得“最佳单项奖”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可以说各有千秋,但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赛最受瞩目的最佳科学微电影奖就要出场了。

“亨达”最佳科学微电影奖(唯一

本届大赛最高奖,奖金10000元。


桂冠归谁所有呢?众望所归,奖项颁给了研究螳螂眼睛结构和功能的小组,他们是来自杭州第四中学的孙星悦、来自郑州外国语中学的马一诺,他们小组的作品是《以眼还眼》。

“蓝鲸博士”最佳科学教师奖         

奖金5000元

每届的压轴大奖由蓝鲸博士优秀教师奖,由本届大赛联席主席、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用她的稿费赞助的。

此奖旨在颁给在青少年科学影像教育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卓有成效的辅导老师。“我担任科技辅导员25年,即使在我读博士、做博士后期间也没有停止过辅导学生做科学探究项目,我深知一线科学教师的酸甜苦辣和摸爬滚打的快乐。所以,十分希望鼓励那些像我一样乐此不疲的科学老师把科学教育薪火相传。”谈起颁发这个奖项的初衷与意义,姜冬梅如是说。

从“蓝鲸博士最佳科学教师奖设奖以来,今年是第三届颁奖。今年的最佳教师奖颁给了《借腹生子》(2018最佳科学探究奖)《生存还是繁殖》(2019最佳发明创新奖)的辅导老师张亮。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看获奖的科学微电影作品了?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青少年科学发现”。

02

既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

本届论坛是哥伦比亚大学Lamont地球研究所与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共同举办的。

论坛评委会的现场答辩评委由7位科学家组成,分别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6位科学家,和来自哈佛大学的1位科学家,他们的专业领域分别是地学、海洋学、生物学、化学、环境学、脑科学。本届论坛的评选方式以选手在海报前演讲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评选出6项作品的选手获得“Best Presentation”,由哥伦比亚大学Lamont地球所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联合颁发参加论坛证书和获奖证书。

许多参加论坛的选手回忆起海报前的答辩环节,紧张得说不出话的心情犹在,但是令他们感动的是,他们和美国选手同场科学交流,评委们并没有因为肤色、种族、贫富而有任何歧视,甚至评委们一再强调不能让语言成为科学交流的障碍。







现场不仅有一些到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亲自充当翻译,而且在中国内地学生蹦豆子一样的英语演讲和表述中,评委始终认真聆听,保持着鼓励的眼神和耐心的微笑。

中国学生本以为因为英文太差,一定和Best Presentation(最佳演讲答辩)无缘,只是来给美国选手陪跑的吧。但没想到的是,6个最佳演讲答辩奖,其中4个颁给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学生,只有2个颁给了来自美国本土的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Lamont地球研究所袁小军教授,作为2019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暨国际青少年地球与环境科学论坛的联席主席,在大赛结束后致信给姜冬梅教授:

Prof. Jiang,

Congratulations to all participants of the Science Video Fair and Youth Symposium!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meet you all and discuss your science projects. Your dedication to exploring nature sciences, passion for discovery, and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presentations impress me tremendously. I wish you continuously follow your curiosity and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I also hope that this trip to New York left you with a great memory.                                                                                                                                                                                                                                                                                Xiaojun Yuan

姜冬梅和大赛联席主席袁小军教授、大赛评委Margie Turin女士都是南极考察团的极友,是2013年前往南极考察的船上相识的。

“我和袁教授的缘分不只是因为南极的冰天雪地,让我们共同为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忧虑,还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推动中美青少年的科学交流。”姜冬梅告诉记者。

南极考察回来后,她们一直相互关注着对方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袁小军尤其赞赏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在中国青少年科学影像教育上所作出的开天辟地的贡献和不折不挠地坚持。她和Lamont地球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包括美国青少年在内的青年科学家们都值得学习最新的影像技术在科学交流和表达上的应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及其多年主办的“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2019年第一次走进了哥伦比亚大学,与全球排名第一的地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Lamont研究所,建立一个有利于中美青少年乃至全球青少年进行科学交流的新平台。


为了加强这个平台,哥伦比亚大学Lamont地球研究所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还联合举办了“首届国际青少年地球与环境科学论坛”,让更多关心地球、关心环境、关心人类未来的青少年能够参与到科学交流中来,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努力。


2019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现场报道


作者: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

摄影:张红梅 于洲洋 刘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