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科学微电影活动中,每天都会记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收获与成长。今天给大家推荐两篇刊发在《中国科技教育》(2013年9月)上的学生“成功日记”。
这个暑假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暑假,我们参加了姜冬梅博士主持的科学微电影培训班。在深圳青青世界的道路两旁,我们发现了许多巨大的蜗牛,有的趴在墙上、有的黏在树上、有的竟入侵了青青世界的简介牌。我们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大的蜗牛,出于好奇心,开始了对它的研究。据观察,在离青青世界不远的月亮湾公园也有许多这样的蜗牛,为了了解它们,我们对公园扫地大妈和管理员大叔以及晨练的爷爷进行了采访,可他们说法不一,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答案呢?
第二天,就在我们准备抓几只蜗牛回家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两只蜗牛紧紧地黏在一起,中间有一个白色的管子将它们连在一起。回到家,我们翻阅了书籍,原来它们是在交配。它们的名字叫“非洲玛瑙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种蜗牛不仅对农作物感兴趣,竟然还吃白纸和墙灰,真让我们吃惊!吃白纸和白菜是为了补充能量,但为了让自己的壳更加坚硬,它们就吃墙灰来补充钙质。这种蜗牛喜欢躲在阴凉处,他们对湿度十分敏感,只要湿度稍有变化,他们便开始“行动”。
深圳市市民对这种生物的了解情况如何?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在公园、书城、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77%的人表示见过这种蜗牛,仅有19%的人知道这种蜗牛属于外来生物入侵,有将近一半的人觉得它无害!非洲玛瑙螺来到中国,失去了天敌,开始大量繁殖,人们对它便失去了控制。它的体内还有几千条线虫,会传播脑膜炎等疾病。
由于非洲玛瑙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很强,每年居然能产1200颗卵,所以控制起来就更加困难。它对农作物有着极大的危害,它会不会向中国的腹地扩散呢?这是我们最大的担心,希望大家能够增加对非洲玛瑙螺的认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在4周的科学微电影学习中,我们不仅仅是研究了非洲玛瑙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一个问题抓住不放,不遗余力地追踪下去,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问题的真相,这种精神是科学家做研究工作的重要品质。
我们知道了科学发现源于观察,在对蜗牛进行了大量地观察后,我们得到了很多新发现:蜗牛还吃白纸和墙灰,蜗牛还能钻进土里。只有善于观察和坚持观察的人,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发现!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拍摄、剪辑,也学会了怎样写科学微电影的脚本创作。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个暑假,是我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是我们终身难忘的一个暑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