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科学微电影活动中,如何进行探究呢?来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讲的吧。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刊发在《小学生学习报》(2013年12月)上的文章。
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香港公园的池塘里看乌龟。这种乌龟的头部有红色的条纹,背部则有着深绿色几何图案,天性活泼好动,因此总能吸引不少游人的眼光……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园里,甚至是放生仪式上,都能见到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水中畅泳。这究竟是什么种类的龟呢?通过上网,我了解到,这是巴西红耳龟,不是香港本地物种,属生物入侵品种。为什么香港公园随处可见巴西龟?我决定展开一次调查。
根据实地仗量,香港公园池塘面积大约为226.3立方米,水深0-2米,巴西龟总数大约为45只,也就是说,平均每5.3立方米,就有1只巴西龟,数量之多证实了巴西龟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为了考察巴西龟对环境的适应力,我决定测试它对不同种类食物的接受能力。为此,我准备了动物类猪肉、虾米,植物类米饭、白菜叶,粗粮类面包、饼干等食物。实验结果,除白菜叶外,巴西龟踊跃进食了所有食物,这说明巴西龟属杂食性动物。
据观察,巴西龟在水中时需要浮上水面进行肺部呼吸,其间歇时间长短与水温的高低和活动强弱有着密切关系。8月是巴西龟的活动频繁期,它们常常爬到石块上晒太阳。巴西龟是爬行类动物,既可在水中生活,又可在陆地上生活。这大大提升了巴西龟的生存能力。超强的适应力与繁殖能力,造成了香港公园巴西龟的泛滥。不仅如此,在香港的其他地方,甚至世界的其他地方,巴西龟的泛滥,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如今,巴西龟已经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100多个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多个国家已将其列为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
那么,不知道公众对于巴西龟危害性的了解有多少呢?我将调查问卷放上香港的社交网络——面书上,随机进行统计,同时又在香港公园内派发问卷。在收到的几十份样本中,59%的受访者不认识巴西红耳龟,86%的受访者在认识巴西龟后,不知道巴西龟对生态的危害性很大。
这个结果,反映了香港公众对巴西龟及其对生态的危险性普遍缺乏认识。因此,我特别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部门,如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应以网络、电视广告、报纸、宣传片等方式加大有关知识的宣传。
2.立法会应讨论和设立相关法律,如禁止在港放养巴西龟和其他具有生态威胁性的物种,来维护生态和谐,并完善相关的处罚机构。
3.一些非牟利环保机构应与政府机构合作,进一步加深公众对这一方面的了解。
希望公众能对巴西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从个人做起,不购买、不放养巴西龟,为保护地球生态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