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学生在科学微电影活动中,如何进行探究呢?环境音乐与环境噪音谁能战胜谁?让我们看看吕乐同学的探究吧。这篇文章曾刊发于《小学生学习报》2014年6月。
吕乐生活在北京,从小他就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北京一些路段路旁常常有奇怪的巨大翅膀。学了物理才知道,路边的这些巨大翅膀,原来是隔音用的声屏障。声屏障真的能降低噪音吗?吕乐决定亲手做一下测量。
他在手机上安装了测量声音响度的软件,并自制了一套便于现场测量的装置。经过现场测量,高速公路上的噪音为76至87分贝,声屏障外侧十米噪音小于70分贝,路边接邻的社区噪音为66至70分贝,社区内则低至55至60分贝,这说明真的可以降低噪音,改善公路附近的生活环境。
吕乐还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播放环境音乐的方式来改善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下,播放环境音乐明明增加了环境中声音的复杂程度,为什么它还能改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吕乐发现,人耳具有在多种声音环境中寻找最感兴趣的某种声音的超凡能力,这种能力常被称作选择性注意。
为了验证选择性注意的存在,吕乐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他邀请了三名志愿者,每人分别诵读一首唐诗,并故意读错诗中的某些字。之后,将三名志愿者的录音通过电脑软件合在一起同时播放。考察人们是否能在混乱的合音中,辨别出每首诗读错的地方。结果表明,人耳具有在多种声音环境中具有选择性注意的特性。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嘈杂的公共环境中听到了背景音乐,并不会感觉声音响度发生太大变化。
吕乐还进一步做了问卷调查,看一看大家对播放背景音乐的环境是如何评价的。多数人认为播放环境音乐的空间是安静或较安静的。没有环境音乐播放的空间,即使有微小的嘈杂声,也会让顾客感到不舒服。另外,在使用环境音乐的场合之中,如果播放音乐不当或播放设备存在问题,也会造成顾客的不舒适。
吕乐还发现,在广场上过度使用音乐也会打扰到周边居民。在这种情况下,吕乐推荐广场上的人们使用支持一对多广播、可单独调整音量的无线耳机,同时,他还建议在公众场合播放音乐时要调到合适的音量,避免使音乐成为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