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还魂”——神奇的复苏植物 | 第二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向下
↓↓↓

三位科学少年虽然身处水草丰茂的岭南水乡顺德,但是他们非常担忧全球日益严重的沙漠化问题,于是开始寻找神奇的复苏植物,希望能够帮助解决沙漠化问题。什么样的植物在“干死”以后还可以“死而复生”呢?他们淹没在了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难辨真伪。三位科学少年亲自设计实验,模拟沙漠环境,要验证传说中的“复苏”植物。快来围观吧!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九死还魂”——神奇的复苏植物


作者:邓万坚、陆万贵、李伟生(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孙玉生

奖项:
2017年10月 美国波士顿·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 “亨达”关爱生态环境专项奖、优秀科学微电影二等奖



选题很有份量,很有意义,充分显示出了科学少年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地球的终极关怀。模拟沙漠环境,探讨对全人类有价值的环境课题,是本片对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最有启发的一点——各地师生不用抱怨当地是否缺乏适合科学探究的选题。

 

短片中科学少年通过查阅网络资料锁定了卷柏这种植物,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卷柏的“复苏”能力——吸水能力。科学实验到此戛然而止,显然证明还不够充分,吸水后的卷柏是否还能继续生长?是否有新的根生长出来,是否有固土防沙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应该继续深挖下去。

 

短片使用快放手法,展示植物复苏过程是短片的一大亮点。室内拍摄建议使用台灯等补光,减少画面上的噪点。

 

配音表达环节平淡,创作者需要记住配音是在对内容充分了解、理解之后的一次声音创作。短片中被采访对象都显得态度积极,表达清楚、生动。在实验环节,例如自制沙漠试验田是非常有意思的行动,若能增加同期声的表达会让受众看得兴致盎然。

 

实验环节真实可信。解说比较准确。开头关于什么是沙漠的采访可以删减。请核对短片的题目,到底是“神奇的复苏之物”,还是“神奇的复苏植物”。




精 选 留 言

何雨泽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文林校区)


刚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场可以“起死回生”的良药,于是,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哈哈,一定是武侠小说看多了吧!仔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广东的几个中学生,觉得沙漠缺少植被,非常荒凉,于是找寻一种可以在沙漠干旱地区可以顽强生长的植物。这种神奇的植物,一眼看上去好像枯死了,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八个小时后竟然还能重新变成绿油油、生机勃勃的样子!即使是在炎炎烈日的暴晒下,在恶劣的环境中,只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它也能存活!这是多么神奇的物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我想,在沙漠里广泛地种植,这些复活草想必可以顽强生存,使沙漠变成绿洲!大自然的秘密,大自然的钟灵神奇,让我们惊叹!同时,这也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和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小伙伴们,让我们不断探索大自然,充分开动聪明的头脑,来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毕娅祺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文林校区)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通过这个视频,我真是大开眼界——原来自然界中还有这么神奇的植物,一眼看上去好像枯死了,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八个小时后竟然还能重新变成绿油油、生机勃勃的样子!甚至在烈日暴晒下,在干燥的沙子里,只加上不多的水,它也能存活!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在不可思议中,又让人惊叹不已!试想,如果把类似的复活草种在沙漠里,不久后,沙漠一定会变成绿洲!这是生命的奇迹,这是科技的力量,这也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证明!加油吧,小伙伴们,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


王鑫源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我是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五二班的王鑫源。看了这条视频后,我非常惊讶。原来大自然记还有这么神奇的植物,视频中得知这种神奇的“复活草”名字叫做卷柏,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年。从各地寄来的包裹中发现这些复活草都干巴巴的,一般就碎。他们真的能否复活吗?在静静等待八个小时后,这些卷柏。终于慢慢的从灰褐色变成鲜艳的绿色。如果把他们放到沙漠下,他们也能复活吗?如果真的可以,那么沙漠不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了吗?为了模拟沙漠,哥哥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里的沙坑但 沙坑里也可以存活平常的植物。于是他们就找来了干的土壤,然后把它们收集在盒子里,再把复活草放进去,又滴了几滴水。在几个小时后,这些复活草终于有了动静,它们的叶子开始慢慢的舒展。哇,实验竟然成功啦!“复活草”不愧是复活草哇!如果国家能把这些卷柏用到沙漠当中,那么我相信沙漠一定会变成绿洲的。


推荐阅读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