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在何方 | 第五届中小学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图片

蓝鲸的话


如果你租了一块地,种上了竹子。十几年过去,这里变成了一片水草丰茂的竹林,成百上千只鹭鸟迁徙到竹林里安家了。租约到期,租客该离开了,竹林可以砍掉吗?鹭鸟可以赶走吗? 


前几天,广州市的两位副市长被撤职,因为他们砍掉了广州市的大榕树,改种了草坪,他们没有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而受到了处分。其实,类似“砍不砍榕树”“砍不砍竹林”这样的考题很多,正一道题一道题地摆在了新时代决策者的面前。 


打开《鹭在何方》,我们惊讶地发现小学生也在思考“市长们”的难题!让我们和小学生一起,帮助市长们来书写这份答卷吧,写下我们这代人能为后代留下什么……                  






  作品名称: 


鹭在何方

Where is the Egret


  作者: 


张智赫(Zhihe Zhang)、周宇昕(Yuxin Zhou)

  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昌教小学

Shunde district ChangJiao primary school


  辅导教师: 


张宛婷(Wanting Zhang)、张嘉庆(Jiaqing Zhang)


  奖项: 
 2021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HMA”最佳科学考察奖、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图片
牛瑶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在顺德伦教,有一个著名的鹭鸟园。当初鸟叔是通过植树种竹子引来了鹭鸟,但是鹭鸟园租期将至,鹭鸟园会被拆除吗?如果鹭鸟园真的要拆除,我们可以把鹭鸟引到什么合适的地方呢?同学们探究了附近鹭鸟可能的去向,同学们仿佛在呼唤:如果不拆除不是更好吗?希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能够看到、听到。


图片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本片记录的探究项目规模较大,探究过程复杂,探究成果展示也较为直观。完成本探究项目需要家长和老师强力支持,孩子与成人的交流也是推进项目的动力,该部分缺失颇为遗憾。部分图片、图表画幅比不统一。


图片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

介绍多,探究少,主题较大,找寻鹭鸟园的未来家园,但是缺乏行动力的表现,大多是画面+配音。两位同学的观察很生动,却被钢琴曲一贯到底。通过村民的访问找到了鹭鸟园的原则见解,难能可贵。


图片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两位小学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用他们的脚丈量了顺德鹭鸟园、杏坛马宁山、杏坛象山、顺峰山公园、九江磺矶这5个自然区域,面积达到了370多万平方米,目的是了给鹭鸟找到一个适合居住的家。两位小科学家对这5个区域的形状、长宽、主要树种、最近干扰距离、最近水域距离、目测鹭鸟的数量做了数据统计,并做出了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次科学考察的工作量非常之大。可在短片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鹭鸟逮到鱼的兴奋、对给鹭鸟找到新家的期待,以及他们在大自然中那开心的笑脸。对大自然充满探究欲望,对鹭鸟充满爱护之情,对家乡自然环境充满保护意识,让他们战胜了体力上辛苦,坚持完成了这次科学调查探究,上交了一份有质量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该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好的作业?不妨也像短片中的两位小科学家那样,让孩子们走到大自然中,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作业来做一做,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图片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两位小学生能够通过测量具体的数据来分析问题,最后还提出了新建鹭鸟园的建议,科学探究的方法很扎实,调查很具体!这里面肯定少不了辅导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化繁为简。 

影片的表达比较生涩,很多地方可以通过镜头和解说词表达的更清楚。辅导老师应该反复提醒学生表达的问题,“这里的问题说清楚了吗?”“这里观众看得懂吗?”让小学生们意识到表达的重要性。对于表达不清晰的地方,辅导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做修改。 

影片中鹭鸟的全景或特写镜头比较少,如可以多给一些能展示鹭鸟细节的镜头,会让观众对鹭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图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鹭鸟喜欢栖息在哪里,因素众多,两位小学生能用可以量化的因素探究问题,很厉害。最后还给出了新建鹭鸟园的建议,是科学微电影的佳作。两位同学的爸爸都是资深的科学影像辅导老师,他们带领自己的孩子做科学微电影,不仅能够让孩子们从中学习知识,也是不错的亲子活动,希望这样的案例能够成为科学影像的传统。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