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青少年科学院举办的《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进校园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将近三个月了。课程效果如何,参加课程学习的老师是如何评价的?让我们来听听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区小学邱俊柯老师的感受—— 



什么是科学微电影,如何制作科学微电影……作为一名老师,我像学生一样,心中对科学微电影充满了疑惑与好奇。
2015年9月底,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的课堂。课程的主讲老师是来自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首席摄影和剪辑师梁晨昊。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从心底里想说:“谢天谢地,你来了!” 




“重新”认识摄像机
 梁晨昊老师的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摄像机。为什么说是“重新”认识呢?虽说摄像机在一般家庭里基本上普及,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梁老师会把摄像机的不同部位生动地比喻成:“眼睛”“耳朵”“大脑”等,使得学生们越发感兴趣,激发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最重要的是他非常耐心地教我们如何拍摄,并在校园里指导孩子们学习拍摄技巧。说实话,我也很想拍一段“推、拉、摇”的镜头,和孩子们比试一下。




小电影,大世界
 我们陆续观看了几部科学微电影作品。虽是小电影,却是大世界。
 第一,我来当评委。梁老师通过让我们对“最佳影片”“最佳探究”“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选题”和“最佳解说词”6个重要奖项的评选,我们不仅学习了影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还从专业的角度观来看电影的画面、配音、背景等多个细节,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科学微电影的兴趣。
 第二,我想拍摄。梁老师细致地讲解和耐心地辅导,让孩子们掌握了拍摄和剪辑的技巧,从而兴趣盎然地拍摄出了平生第一部微电影——《我们的校园》,并展示给各位同学、老师和家长,受到了一致好评。
 第三,我有了目标。一部科学微电影,要求老师和同学们亲自探究、亲自拍摄、亲自编辑,最后制作出一部科学电影短片来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

   


科学探究从观察提问开始
 在接下来的科学课程里,我们学会了用“大眼睛,小眼睛”来选题。孩子们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提出了多个问题:“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流泪呢?”“蜡烛中间的灯芯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吗?”“蜡烛燃烧时火苗有什么变化?”等等。看来,孩子们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同时,在观察提问课上,经过专业的科学训练,孩子们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科学创想也更加大胆。  



这就是科学微电影的“魅力”,它带给我们无限真真切切地科学体验,使我们体验到了科学的乐趣,并指引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有幸能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科学训练,相信他们能够抓住机会去探索和发现生活中奇妙的事物,拍摄出一部成功的科学微电影作品。 
非常期待我们桐淮科学微电影的首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