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校园怎么来了十几位小小摄影师?他们不仅有着专业的设备,而且对摄影的推、拉、摇专业技巧都知道呢! 


原来,这是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学科学微电影社团的小摄影师们在学习拍摄技术呢。带他们进行拍摄练习的,是来自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首席摄影师和讲师梁晨昊。梁晨昊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摄影专业,师从香港电影摄影泰斗金像、金马奖得主潘恒生先生。梁老师带给同学们最专业和最耐心的指导。
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就是把科学论文写在屏幕,是要同学们把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拍摄下来并剪辑完成的,因此,掌握和学习摄影技术,是学习科学微电影最基本的要求。  



今天的拍摄练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时内拍摄13个镜头。可别小瞧只有13个镜头,想要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对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能力也是一次考验。同学们深深地吸了一口去气,便马上投入到练习中了! 




同学们打开三脚架,确保摄像机平稳,检查各个旋钮,将其调整到最佳位置。“优秀小组”和“聪慧小组”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率先占领了有利位置,开始拍摄特写固定镜头——校门上的“我们的太阳系(火星、木星、土星)”;“第一小组”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了教室,从左往右移8秒拍摄了教室全景;“科学小组”迎难而上,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国旗,需要从下往上摇15秒;“友谊小组”则从操场开始拍摄。每个小组都对自己要拍摄的镜头顺序做到了心中有数,从容自如。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镜头的拍摄,摄影师需要做到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刘家昇同学为了拍好校门,来来回回的换了好几个位置,最终在校门的西南角固定下来,这里能把校门的景象尽收眼底。瞧,他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住摄像机的屏幕,一动不动,生怕出现一点瑕疵。拍摄完一次,觉得不满意,画面有点晃,刘家昇又来来回回拍摄了好几次,才算罢休。摄影技巧都是需要心平气和,有足够的耐心才能拍摄出流畅度和清晰度较高的画面。
王玉涵同学在拍摄时遇到了一个小难题,不知怎么回事,摄像机固定不紧,总是往下晃动。在小组成员刘尚泽祥地细心检查之后,发现是手柄没有固定紧。问题解决了,王玉涵愉快地继续拍摄下一个镜头。

小摄影师们热火朝天地拍摄,梁老师则来回在五个小组中穿梭,帮助同学们解决拍摄中的一些难题,对他们拍摄的画面提出好的建议和更高的要求。

最后一个镜头——我们的小组成员:“大家好,我们是聪慧小组,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班级,却有着共同的爱好……”按下快门,将这最美好感人的场面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中。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能够第一个走进桐淮小学,看中的是桐淮小学非常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每年的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比赛中都屡屡获奖,2012年曾获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科学探究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的核心,是“科学”将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和桐淮小学连在了一起,通过科学微电影的拍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是其共同的使命。


《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在桐淮小学开课已有月余,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步步高涨,表现出了摄影大师的风范,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