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新年伊始,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的院士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温馨、感动又充满正能量的“院士成长”沙龙。
储成才博士、黄波博士、王健博士和解凯彬博士向大家敞开心扉,与大家畅谈人生,受到了热烈的好评!何万青博士也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育儿经,耐人寻味且新颖独特!
后天出差,出发前,总结几条最近几年和孩子相处中学到的东西。
01教育子女的最佳方式,就是并肩战斗
很多父母承认中国的教育以分数排名为中心,学生很辛苦。事实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沿袭了普鲁士培养工程师的传统,也是前苏联传统,带来的好处就是培养出了现代化所需要的工程师型的人才。父母怕孩子吃苦,部分是自己吃不了苦的潜意识表现。要么是用钱去购买和转移责任,把孩子扔进各种课外班;要么是放纵式给孩子减压,责怪当前教育制度。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更改变不了孩子未来要独立面对所有的挫折和竞争,正确的选择是和孩子站成一排,一起面对所有挑战和问题, You are a team。如果你懂得这样带好团队,能够并肩战斗,为什么不能和孩子站成一排?为什么总是觉得陪孩子做作业和上课就是苦得不得了的事情呢?很多年以前,我因为孩子熬夜而心疼生气,告诉她不用那么较真。现在,我是陪着她一直熬下去,她因此学会提前部署、或者早起、或者承担部分放弃的结果。
02欣赏性探询,孩子需要具体的欣赏和倾听
女儿辛辛苦苦写完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练了一首歌,画了一幅画,得到老师的首肯后,常常会一再地询问我们做父母的意见,问得很具体,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是她最在乎的人,
别人的首肯和赞美虽重要,可是她要你真正懂得她。而你心不在焉,浮皮潦草地说好好好。中国孩子最缺的,是来自父母认真地首肯,更别说“欣赏式探询”(伯凡老师语)了。所谓“认真地首肯”,是需要你去学习,发现真正做得好的地方,真正理解其具体行为和结果。
我们以前开玩笑说,外企里最滥竽充数的上司是永远用”Good job、great”来肯定下属,而又说不出子丑寅卯的“美式赞扬”,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同一个道理。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下属身上自己都难以发现的闪光点,在困境中鼓励他,帮助他建立信心,帮助他逆袭自己。
03建立自我实现的预言,强调正面体验
在离开校园之前,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和看法,常常是孩子对自身未来的vision的一个镜像,一个人通常无法超越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上限
, 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本公众号以前推送的一篇文章里,我曾经写过“assume innocence”对教育上下级相处之道的重要性,成年人对青少年行为动机的恶意猜度,常常会从此改变孩子的三观。同样,对一个孩子,常常鼓励她/他去回顾曾经如何克服困难,突破自己舒适区的正面体验,有助于她/他形成正面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相信鸡汤和正能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祛昧,对于青少年,始终强调正面体验总是对的。我孩子的手机上,有一副她自己做的一幅图曾作为屏保,上面有一个数字0.xx,是她某一次的差距,写在那里是为了提醒自己当时的遗憾和后来的成功逆袭。
孩子是敏锐和鲜活的,他们代表了下一代演化的力量。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或许会发现长辈并不完美,甚至有不认同的一面是很正常的。放下自己的面子,用心倾听和改变,和孩子并肩战斗,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爱,还有成长 。而这种成长,从我们同龄人那里,是无法学习到的。
P.S. 一个小故事:
一次,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找到圣雄甘地,让他劝一劝自己的孩子少吃糖,她的孩子喜欢甜食成瘾,牙齿也蛀了。甘地听完,微笑着说你过几天再带孩子来,让他们离开了。过了几天,那位母亲和孩子被带到甘地面前,甘地对那孩子说,听你妈妈的话,不要再吃糖了。那位母亲问为什么今天才说,甘地说,因为我也爱吃糖,我已经戒了,才能劝你的孩子啊。
甘地的一生,如他所言:“My life is my message”。
和孩子朝夕相处,Our life is our message。
院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