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时隔两年,当年的小营员中,张若澜已经被美国6所著名高校(纽约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录取、霍嘉铭被3所美国著名高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明尼苏达双城等)录取、石景舒也被英国国王大学和杜伦大学同时录取,其他年龄小的营员学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再来看周马丽的这篇文章,更能品出其中对教育原理的顿悟,也更能反映出“科学发现微电影”夏令营这样一个小小的教育活动所彰显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美国中文电视台主播 周马丽
马丽姐姐采访营员们制作科学微电影的心路历程
少年们被带到生态系统保存完善、物种繁多的香港“深山”或“老林”里,“奢侈”地用一整天一整天的时间,专心观察动物和植物。
在这样的奢侈中,他们不再像行人一样来去匆匆、对路边山脚的生物熟视无睹;他们把心安静下来,带着新生儿一般的好奇,开始发现万物的新鲜神奇:硬壳外包着软软的皮、随外界刺激开合的“树栖蜗牛”;在岩缝中产蛋并且用“鱼目混珠”的手段诱骗天敌的壁虎守宫;在树上做巢的蚂蚁;等等。
也有人选择对社会产生即刻效应的课题:荷叶不沾水,其原理是否可以应用到汽车前窗;香港车流量大却极少堵车,其原理是否可以解决其他城市的拥堵问题;蝴蝶翅膀上用于吸收太阳能的鳞片可以多角度转动,是否可以利用仿生原理优化太阳能板设计⋯⋯
不论选择研究动物、植物,或是社会问题,他们全部释放出了一种我认为叫做“专注”的力量。
为了拍到最震撼的镜头,整个小组通宵到野外拍摄蚂蚁的爬行;
为了研究为什么蝴蝶会被花蜜吸引,仅是小学程度的孩子就懂得根据实验结果修改3组实验方式,每组平均4种被测物;除了对味道进行考量,他们还考虑到将气味作为变量;
7月份的香港烈日下,三个初高中组员把太平山上的围栏一个挨着一个的观察,记录每个围栏上发现几只蚂蚁、几只蜗牛、几只红蝽、几只竹节虫,等等;这样细致观察了60个护栏,再据此推算整个太平山护栏的物种比例⋯⋯
一个课题的开始,或许仅是源自最初的一点兴趣的火花。然而通过持续不断的坚持和投入,加上专业系统的指导,他们越来越专注,越来越兴奋。甚至在喜欢游戏和玩笑的年龄,张口闭口都是自己的项目。
我和营里私交最多的女孩名叫苏昱雯,每次碰巧遇见,她都正急急忙忙要出门。开始几次我都好奇地问她“去干嘛”,她每次都说“去看我的蜂”。她的研究课题是毒性可致死的黄裙蚂蜂的族群系统。
在这里,每一位学员每天平均花费10个小时,用于实验、测量、修改、拍摄。
一个在英国读书的女孩子,连续两次跨越大洋,来到香港参加夏令营。她说,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体验不到这种无私的感受。
只有纯粹的目标,才能体会到一种纯粹的付出。
在这里,用纯粹和专注浇灌出的作品,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多项大奖。
此外,愿意继续深究课题的孩子们,最终也会用论文的形式,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角逐其中的英特尔英才奖。这一奖项在国外大学对申请者的审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刚刚结束的新一期夏令营,就有一位叫张若澜的女生获得该奖,2013年夏令营的营员张溪典也获得该奖。
而在英才奖中有突出表现的,还有机会参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高中生科技竞赛——有着“中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张溪典同学于2014年代表中国队赴美国参加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获得“美国畜牧兽医协会”专项一等奖。
除了奖项,这里每一个课题的发展过程都遵循严谨的科学探索方法:问题、假设、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及文献。
这种方式也恰好和西方的科研项目(project)教学模式相通。因此在最专业的要求下,已经经历了整个研究过程的营员,未来在国外读大学时,也将对这种研究方式更加得心应手。
夏令营营长姜冬梅博士为13天的营期制订详细的学习进度和计划,全程跟踪和指导学员们的进度。姜冬梅博士早在2002年就获得过我国第六届“地球奖”,是著名的环境教育专家。姜冬梅博士是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香港宋庆龄教育学院院长,曾在联合国总部做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讲座。姜冬梅博士更是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曾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英才奖评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ISEF评委,曾担任中国队、中国香港队、中国澳门队赴美国参加ISEF比赛的战前辅导。
姜冬梅博士,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不受薪、不分红、不取酬)
除了姜冬梅博士,这里还有来自教育、环境、影视等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每2到3名学员的专属老师。夏令营每次只招收有限的十几名学员,为了让每位老师能全身心专门指导2到3名学员,保证了老师对学员地充分了解和指导,也保障学员的充分成长。此外,姜冬梅博士还会通过她的业界影响力,邀请到诸如斩获ISEF大奖的选手、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戛纳电影节获奖演员等,来夏令营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和眼界。
郑浩,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
吕尚伟,著名风光摄影大师、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团专家
潘恒生(中),香港电影界顶级摄影大师
陈晓红教授(第一排左二),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张波,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美国诺娃公司研发部主任、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协会创始人
周军卫,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员
不仅邀你出世的纯粹,还允你入世的筹码。
我感谢这样的教育。
周马丽,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美国中文电视台主播、记者, 曾采访过前纽约市长Bloomberg、美国东部第一位打入国会的华裔众议员Grace Meng、美国华裔警衔最高的陈文业警长、脱口秀艺人黄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