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青少年科学发现”电影夏令营是香港青少年科学院在暑假期间推出的活动。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八五班的学生王泓帆参加了2015年暑期夏令营初级班,利用短短14天的时间制作出了科学微电影《文化馆里的恐龙后代》,并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2015夏令营虽早已落下了帷幕,但王泓帆同学对夏令营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感触良多。在学校“创新思维月”活动中和1月16日举行的以“感恩、感谢、感动、感激”为主题的家长会上,王泓帆同学热情洋溢地与师生及家长分享了自己在夏令营期间不同寻常的科学探索经历和意外收获,以及夏令营对自己日常学习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随小编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吧!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好!
我是一部科学微电影的作者,王泓帆,感谢大家能给我时间介绍自己制作的科学微电影。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微电影是与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不同的微电影——“把论文写在屏幕上”的科学微电影。
2015年暑假7月12日-26日,我参加了由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组织的“青少年科学发现”电影夏令营初级班,第一次亲密接触科学与电影技术的合成与运用。在香港利用14天的时间,剪辑了一万多个镜头,我和团队的其他两个成员制作出了一部记录蜥蜴生活环境的一部科学微电影《文化馆里的恐龙后代》,并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
我们小组经过考察,对夏令营营地——香港饶宗颐文化馆里的树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它会在车水马龙的香港生存得如此悠然自得?为什么树蜥的尾巴比壁虎的尾巴长那么多?为什么我所生活的城市不像香港饶馆里有那么多的蜥蜴类爬行动物?怀揣着这些疑惑,我们三个小伙伴不分昼夜一定要把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问题一一揭秘!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用了7天的时间收集蜥蜴的镜头。白天,顶着烈日拍摄山上特有的树蜥蜴的镜头。晚上,我们拍摄树蜥蜴的近亲——壁虎的镜头。在寻找蜥蜴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次巨大的挫折,一场大雨把所有的蜥蜴都赶回了家。蜥蜴是冷血动物,喜欢有太阳的天气,我们整整三天都没有看到蜥蜴的身影。那时,我们真的很沮丧,觉得拍摄都进行不下去了。幸好,到了第四天,太阳又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拍摄才得以继续进行。幸运地是,我们竟然拍摄到了蜥蜴捕食瞬间的精彩画面。脚本拍摄完成,接下来就要进行剪辑制作了,着实也废了很大的一番功夫。要从一万多个镜头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镜头,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另外还要写解说词、录解说词、配乐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小组的成员通宵达旦,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出色的完成了科学微电影的制作。
很感谢在香港的这14天里,我的指导老师和团队小伙伴,我们共同努力在两周内完成了需要8个月才能完成的摄制任务,这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在拍摄和制作科学微电影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地学到了一个道理——永不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低头。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所有的辛苦和劳累都是值得的。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还增强了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做一件事时的恒心和信心。
这种信心也给我带来了新的转机,使我更好的融进了八五班这个大家庭中,“找到了”谆谆教导我的老师和许多朋友们。同时我也有信心,在下个学期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全新的王泓帆。感恩父母赋予我们美好的生命,感恩师长引领我们进入科学领域,感谢小伙伴们一路成长相伴!让我们铭记这段美好的青春时光!
妈妈的话
王泓帆的妈妈是一位特别有心的妈妈,在孩子参加“青少年科学发现”电影夏令营期间,她虽然不能亲自参加夏令营,但是时刻关注着“2015青少年科学发现夏令营”的微信群,记录下了如此多的美好回忆。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夏令营带来了很多意外之喜,泓帆妈妈激动的说:“虽然没敢期望孩子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比赛就能获奖,但今天公布的获奖信息也着实让我和王泓帆的爸爸,还有他的班主任激动不已。感谢老师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们从技术的处理与对科学的正确认知奠定下那么好的基础,这个过程是多么的宝贵,参与有多深收获就有多深,冬天已经来了,2016的暑期班也就不远了,真真有点翘首期盼......”
泓帆妈妈还说,泓帆在新学期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为姜院长要求“青少年科学发现”夏令营中级班的脚本用英文来写。
老师的话
正如王泓帆同学自己所说的那样,参加夏令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王泓帆同学在参加夏令营前后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班主任池老师是怎么说的?
“青少年科学发现”夏令营的参与过程让孩子体验到了探索新知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困难,而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的态度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他拍摄到了蜥蜴捕食瞬间的珍贵镜头虽然幸运,但幸运来自于努力的过程,这也许就是他最大的收获!
孩子在建业是自信,积极的。能积极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种自信不仅仅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鼓励,更多的来自于“青少年科学发现”夏令营的体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