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在2016香港“青少年科学微电影”夏令营里,小编有幸和营员一起度过了13天的时间,体验了什么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看到了小营员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小科学家的。
科学微电影是青少年利用摄像机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并用8分钟的电影短片呈现出来。科学探究六步骤:“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如果只停留在书面的讲解,算不上真正的探究式教育,重在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下面,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营员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六步骤的吧——
观察与提问
“科学家如果不会猜想,就像天文台失去了望远镜”。为了能有好的选题,从维多利亚公园到太平山顶,再到香港公园的百鸟园和热带植物园;从南丫岛到湿地公园再到大屿山,在每一个植被茂密、物种丰富的地方,都能看到小营员们扛着摄像机和三角架认真观察与拍摄的身影。
“快来看,快来看,这有一只像刺猬一样长着尖尖刺的毛毛虫!”“这里有一个铠甲战士,为什么身体上会亮闪闪的!”“这个蜘蛛的个头好大呀!它叫什么名字?它好像正在织网呢!”……小营员们对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猜想与假设
从众多的观察对象中聚焦到所要探究的问题,要有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往届的营员已经拍摄过关于泛光红蝽的作品,也了解过有一种颜色非常鲜艳的植物叫假苹婆,可是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相关的资料非常少,只是偶然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见过一篇文章有相关的论述:假苹婆有毒性,泛光红蝽通过吸食假苹婆汁液获得毒性,以便更好捕食。
让人惊喜的是,营员在南丫岛的野外考察时,竟然拍摄到了泛光红蝽和假苹婆同时出现的镜头,泛光红蝽将长长的口器插入假苹婆的果实当中,难道真的在吸食毒液吗?小学组的两个小男生李文重和张元琦在老师的帮助下决定一探究竟。
计划与组织
为了能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细心、周到的计划与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考察的地点、考察的时间、考察的次数等等。小学组的苏郑贤和柳春梅,所探究的选题是《树的“创可贴”》。为了配置绿色环保的药膏,两个小女生和辅导老师一次次地穿梭于大街小巷,购买所需实验器材,比如:纱布、芦荟胶、84消毒液以及罗霉乐、达克宁、碳酸氢钠片等药品。早上5:30,闹钟嘀嘀嘀就响起来了,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们来到了维多利亚公园开始做起了实验。
事实与证据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站得住脚,需要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与证据。初中组探究的课题是《河口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双胞胎兄弟徐子辰、徐亦辰和段伟龙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4点半起床乘第一班船到南丫岛、又辗转到大屿山梅窝、石澳海滩进行实地考察,以收集数据进行河口生物的研究。对于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这样的长途跋涉确实有点吃不消,多少次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对他们来说无论体力还是耐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与考验!
高中组为了更好地对珠丝拉力进行探究,外表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张帆同学竟然毫不畏惧的徒手将偌大的蜘蛛装进了盒子带回去做观察实验,着实让小编感受到了小姑娘内心的强大啊!他们还巧妙地用玩具小汽车拉珠丝和橡皮筋做对比实验,让人耳目一新!
为了更好地展示探究结果,运用模型与解释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双胞胎弟弟徐亦宸喜欢绘画,为了探究河口生态系统多样性,他运用手中的画笔将所调查到的地点分布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简洁易懂、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