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服务平台
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如果一种教育能够唤发出孩子本真的求知欲和专注,某种程度上,孩子就获得了幸福的能力和心态。
7月16日至7月29日,2018香港“青少年科学发现微电影”夏令营成功举办。在这里,孩子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和希望,用14天的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创作属于自己的科学微电影。
什么是科学微电影?科学微电影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项科学探究项目,同时利用摄像机的眼睛观察记录探究的全过程,最终剪辑完成一部5-8分钟的视频作品,分享自己小组的科学发现成果。通俗来讲,就是学生把自己的科学论文写在屏幕上。
打开时光宝盒,拍摄记录
传统的科学论文是写在纸质上的,对于青少年或年龄更小的孩子来说,有时难免会觉得生涩、难懂。用精彩的视频画面代替纸质文字,无疑使科学探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夏令营里,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触用摄像机拍摄视频,对于镜头语言,他们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畅想。为了使自己的拍摄画面达到平、稳、准、匀的要求,为了熟练掌握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为了能拍摄到自己心仪、精彩的画面,孩子们凝神专注地拍摄着。
玩转神奇魔术手,剪辑制作
除了拍摄,剪辑是制作科学微电影又一重要的技术手段。如何将视频片段连接成一部观众喜爱的科学微电影,要掌握很多的技巧。剪切、删除视频,为视频加转场、加字幕、配乐等,每一项都需要多加实践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当第一次自己拍摄,自己剪辑出人生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时,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掌握法宝——科学探究六步骤
在夏令营里,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习得,更重要地是,让孩子们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微电影的核心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六步骤。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即使是初学者,只要真正掌握这六个步骤并付诸于实践,就能制作出优秀的科学微电影作品。
走进大自然,探索发现
香港有着一流的生态环境,这里植被茂盛,物种繁多。孩子们走进太平山、深水湾、浅水湾、南丫岛、大屿山等各大郊野公园,走进引人入胜的虫虫世界。大自然的神奇,令他们目不暇接,好奇心极大地被激发出来。
“快来呀,这只蚂蚁像钢铁侠穿上了盔甲一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竹节虫,走起路来真悠闲!”“哇,这些虫子趴在竹子上干什么呢?”“好喜欢它呀,像高贵的皇后一样身着华丽的衣衫。”......很多优秀的科学探究选题便由此产生。
大自然就像神奇的魔法师,总能从袖子中抖出各种神奇来!
著名昆虫专家牛爷爷
在夏令营当中,有一位对虫子情有独钟,见到各种虫子总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你们猜他是谁?哈,他就是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著名的昆虫专家牛瑶教授。牛瑶教授在我国昆虫研究领域有极高的威望,同时他非常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牛爷爷”。
牛爷爷带来了《科学微电影中的大腕——动物》,把大家带到了有趣、精彩、神奇的动物世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其乐无穷!
“这个虫子叫什么名字?有没有毒?能不能抓?有什么特点?......”在野外考察中,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可敬可爱的牛爷爷。他简直是活的昆虫百科全书,在学生探究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遇到牛爷爷也不太了解的问题,或者为了孩子们的一个不经意的询问,他会查遍国内外各种书籍和网站,对科学绝对不会有一点含糊。牛爷爷虽然年近6旬,可是依然保持着对大自然孩童般的好奇心,他对科学的执着严谨,对知识的渴求,深深地打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竹节虫是大自然的伪装师,一般人是很难发现它的。令人欣喜地是,牛爷爷独具慧眼,接连发现了3只竹节虫。以前从没见过如此大、如此可爱的竹节虫,这下孩子们可激动坏了,纷纷上前要和竹节虫近距离接触。牛爷爷徒手抓蜈蚣那更是威武!
竹节虫在哪里?你找到了几只?
很多人看到马陆这样有无数只脚的昆虫,一定会浑身起鸡皮疙瘩,更别说拿在手上观察了。张瑞是一个女孩子,起初看到马陆就会逃地远远的,在牛爷爷的帮助和鼓励下,对马陆进行了手训。她逐渐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惧,竟然能够和马陆和谐共处了。
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郑浩老师来到夏令营
每年夏令营,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郑浩老师都会在忙碌地做完一天的节目后,顾不得吃晚饭就不辞辛劳地赶到夏令营营地,热情洋溢地给孩子们讲自己与影视的不解之缘、讲自己在影视表达上多年积累的经验、一部一部地分析孩子们拍摄的科学微电影作品。并亲切地和孩子们签名、合影留念。
时事风起云涌,郑浩老师跟孩子们促膝交流之后,晚上回家很多国内外时事都在等待郑浩老师点评。但是他怀着对青少年科学影像教育的情怀,念念不忘、鼎力支持着内地和港澳台科学少年的微电影作品在全球传播。
全身心创作属于自己的科学微电影
14天的时间里,每个小组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个项目:青少年科学发现 YOUTH SCIENTIFIC DISCOVERY
一部影片:科学发现微电影 A SHORT FILM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孩子们没有时间逛街购物,没有时间到迪士尼、海洋公园嗨翻天。科学探究的选题确定以后,每天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自己的项目,剧本和脚本该如何完善?实验需要怎么改进?关键的镜头怎么才能拍到?......
年龄最小的小组中,石宝仪同学只有9岁,雷致远同学10岁,侯嘉原同学在夏令营期间刚刚过了11岁生日。别看他们年龄小,个头不高,在各位哥哥姐姐面前,却毫不逊色。在维多利亚公园的考察途中,他们发现了很多壁虎被粘在了粘虫板上,于是开展了科学调查《拯救壁虎总动员》。早上6点钟,迎着朝阳,就到维多利亚公园开始解救壁虎。为了抓拍一个镜头,夜里10点多,仍然扛着摄像机和三脚架,在公园坚持边观察、边拍摄!
人们了解野化动物吗?家养宠物应不应该放生?这是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狄子晴、张浩然和李逸明3位小学生不仅走访大街小巷,还深入山林,最终完成了《宠物放生》这一颇具思想的作品。狄子晴同学为了录制高质量的解说词,尽量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晚上将房间的灯全部关掉,将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一遍又一遍地录制,一连录了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叶若言、江弈瞳和常圣瑄小组,从辅导老师到小组成员,清一色都是“娘子军”。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们敏锐的目光聚焦在香港外来入侵物种这一困扰环境的问题上。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3位女孩子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迎难而上,充分展现了克敌制胜的勇气和本领。他们最终制作的科学微电影作品《不良的生物多样性:香港外来物种的入侵调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孔佑博、张瑞和杨沐华小组一次到浅水湾考察,却遭遇瓢泼大雨,彻彻底底被淋成了落汤鸡。他们犹豫过要返回酒店,可是内心的声音却坚定地告诉他们“不要退缩,要留下!”阳光总在风雨后,雨停下以后,他们拍摄到了非常精彩的画面,竟然找到了“森林的诺亚方舟”!精美的配乐加上震撼人心的画面,《拯救腐木》就是这样一部美轮美奂的佳作!
香港有多少种软体动物呢?《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是仲嘉瑞、张凯和刘亦菲3位同学倾力打造的一部科学微电影作品。仲嘉瑞同学是所在高中组的组长,也是去年夏令营的营员。源于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微电影的热爱,他今年毫不犹豫地再次回到夏令营中来。嘉瑞是一位非常有担当、有责任的孩子。眼看着夏令营14天的时间已经过半,可是小组项目的剧本和脚本还未落定,他心急如焚。在酒店三楼,好几次凌晨3、4点,依旧能看到他凝神工作的身影。
是谁在枝头鸣叫?那一道划过楼宇的白色身影又是什么?《寻找城市精灵》会告诉你答案!王泓帆同学是夏令营的超级老营员了。自从2015年第一次参加夏令营,今年已经是第4次参加了。在此次夏令营开营前,已经默默立下了目标——制作一部满意的科学微电影。小组的另外两个成员任松源和郭舒然都比自己年龄小,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拍摄和剪辑,泓帆同学全程担当起重任,不仅非常细心地指导两位组员拍摄和剪辑,在写脚本和剧本,已经后期的剪辑过程中,做得都非常得出色!
苏昱雯同学是一位阳光、朝气的快乐女生,也是科学微电影的铁杆粉丝,做起科学探究,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从初中一年级到现在,每年暑假都会和同伴制作一部优秀的科学微电影。瞧,在团队中,昱雯同学可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呢!和小组成员王浩丞、李正同学配合得非常默契!正是有这样的默契,我们才能看到一部揭开双齿多刺蚁假死之谜的科学微电影作品《我还活着》。
双齿多刺蚁又来了!这种蚂蚁仿佛是天生的大腕,身着银甲,虎虎生威!更是科学微电影中的明星,担任了多部作品的主角。瞧,高中组的3位学生冒雨上山,等候观察时机。王子文同学甚至亲自上手掏树洞,之后的结果让人叹为观止!在树洞里发现了什么?双齿多刺蚁打架的原因是什么?所有的疑问都会在《多刺蚁争斗之谜》这一科学微电影作品中揭开!
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项目时,你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何佳茗、王泓乾和肖赫3位同学为了寻找到蜻蜓更多的栖息地,以便拍摄到更多的精彩镜头,在炎热的天气里,几乎把香港的东西南北走了个遍。3位同学是乐天派,什么时候见到他们,总是笑嘻嘻的。《寻蜻记》中五颜六色的蜻蜓,就如同他们的笑容一般,让观众赏心悦目!
7月28日,也就是作品首映式的前一天晚上,可谓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午夜12点,凌晨1点,凌晨3点......大家似乎约定好了似的,都在为自己的科学微电影作品成功出炉做最后的修改与完善。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和其它组员轮流休息。太累了,就开个玩笑,开心一笑,顿时就觉得清醒多了。此时,微信群里的家长,看到孩子们为了自己的作品如此专注和投入,也是心潮澎湃,真心为孩子们的努力点赞!
感动人心的作品首映式
经过14天的艰辛与努力、夜以继日地拍摄和剪辑制作,在最后的作品首映式上,虽然每个孩子看起来有些疲倦,可是眼睛里却放着闪闪的光。大屏幕上播放着每个小组的科学微电影作品,画面轻巧地切换着,大自然的精灵——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上演着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故事。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老师和家长心中却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每个小组上台分享心得时,同学们都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不是开营第一天上台做自我介绍时,扭扭捏捏、脸红心跳的模样了。在制作科学微电影作品过程中,有太多的感动、成长、欣赏、期望要和大家分享交流。
“在欣赏作品时,有一种像是十月怀胎的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新生命终于呱呱坠地时的激动和喜悦,纵使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将它视为珍宝。”这是很多同学真实的心理写照。
“找到你的所爱,并将全部热情倾注其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Roberts博士,曾经在2004年Intel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上,为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姜冬梅博士签名留念时这样说过。王浩丞同学将这句话谨记在心,认为这句话是对科学微电影最正确的理解,也是夏令营最具魅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每年暑假都要参加夏令营的原因。
2015年美国中文电视台主播周马丽女士来到夏令营,对夏令营有这样一段描述。时至今日,香港“青少年科学发现微电影”夏令营已经举办6年12期了,依然绽放着这样纯粹的光芒。
“在这14天里,夏令营从内而外地,唤发孩子心中原始的好奇和求知欲,辅以鼓励和严谨的指引,将本能的好奇通过理性的控制,推动成为坚持和专注;再用科学严谨的精神,把坚持和专注,升华成为纯粹。
所谓纯粹,是没有任何夹杂私欲的目的。目标只有一个:我能做的最好。
只有纯粹的目标,才能体会到一种纯粹的付出。
而纯粹到极致的付出,才能唤发一种巅峰的体验。
这种巅峰体验所衍生出的,是不计可数的正循环:成就感、自信、自控力、探究精神、动力、专注、热爱⋯⋯
体会过这种纯粹,不论今后他们是否继续热爱科学,他们都将在人生中继续寻找这样的巅峰体验。不论他们热爱的是什么,这种曾经体验过的全情投入和付出,仍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淌出来。
这,是一种获得幸福的能力。”
夏令营期间,每天晚上不管忙到多晚,孩子们都会写成功日记,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日记里会总结一天的收获与成功,并想一想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第二天。夏令营结束的晚上,每位营员都没有再写成功日记,而是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家书》。
江弈瞳同学的《一封家书》
张凯同学的《一封家书》
侯嘉原的爸爸看到孩子在夏令营点点滴滴的进步深感欣慰,心生感慨,特作诗一首。
感谢姜院长、于老师、刘老师和各位老师悉心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养成,绝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在于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而比以上两者还要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浓厚兴趣。诗一首感谢孩子一路遇到的尊敬的师长:
谢师恩
雏枝嫩芽初探头,
阳光雨露赖运筹。
教育原知百年计,
私心已遮一叶秋。
未雨绸缪成细虑,
只争朝夕也动愁。
学海无涯凭何渡?
幸有师长送长舟。
——侯嘉原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