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眼——用镜头与数据丈量世界 | 第五届中小学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图片

蓝鲸的话


在茂密多雨的热带雨林,生活着很多动物,怎样才能观察和统计到都有哪些动物呢?有人回答:“搭个树屋住在树上观察!”那是100年前的科学家做的事,方法虽然有效,但是不安全,记录到的数据也有限。 

现在的科学家们发明了用红外相机拍摄记录丛林中的动物,只要有动物从红外相机前经过,红外相机就会触发自动拍摄功能,完全不需要有人在现场操作。是不是很神奇?科学家们把红外相机称作“秘境之眼”。我们就跟随华南师大的大学生们一起走进海南热带雨林,摆好秘境之眼,准备开拍!




  作品名称: 


秘境之眼——用镜头与数据丈量世界

Wild Hainan from the lens


  作者: 


谢晓婷(Amy Xie)、李佳丽 (Jiali Li)、林皓贤(Haoxian Lin)、涂嘉豪(Jiahao Tu)、陈婉怡(Wanyi Chen)、郭志伟(Zhiwei Guo)、陈丹妮(Danni Chen)、杨文卿(Wenqing Yang)、邓杰文(Jiewen Deng)、黄国钊(Guozhao Huang)

  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辅导教师: 


何杰坤(Jiekun He)


  奖项: 
 2021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HMA”最佳科学探究奖、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图片
牛瑶 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专业的科考队员用红外相机等专业的设备,从专业的视角介绍了海南岛地质变迁和动物区系的形成过程,红外相机的布设使用情况,拍摄、记录了海南的珍惜保护野生动物的一些珍贵镜头,以及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使观众能够细致深入的了解海南珍稀野生动物,与它们又有了一次“不被打扰的相逢”。唤起共同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图片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这是一个大项目的完整报告,通过红外相机记录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素材,图文动画精致,唯有开场地球素材画幅比不一致。作者在本项目中的贡献不清晰。


图片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

地理发现与板块假说的猜想,动画制作清晰,脚本结构完整,配音情绪、语气语调把握、剪辑制作都较好。讲好三个故事会让作品更生动有趣。 


图片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监测时间:2020.10-2021.7;相机工作日:2万多天;调查位点:450多个;调整区域面积:287平方公里;45天检查一次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储存卡,对回收的照片和视频进行识别和记录……

通过这组数字,观众感受到了这个大学生科学团队野外考察工作的艰辛,正如短片中同学说:“红外相机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团队对热带雨林动物群落长期的关注和研究。”真得为他们的科学精神点赞!通过1000多台红外相机和同学们的讲述,观众了解了海南孔雀雉和海南山鹧鸪在海南原始森林的生存情况,看到了其它动物的野外生活的镜头。

随着同学们的对雨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提出,特别是结尾那句“所有已知和未知都值得我们去守候”,更是唤起观众的思考。这部科学微电影很需要多次观看,来慢慢体会它的教育价值。

在团队提供的工作照片中,让评委对大学生科学家们的工作状态有所了解。因此,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在科学微电影中,不仅要讲好研究对象的故事,更要讲好小科学们的故事。 


图片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这是一个由研究生和大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项目,已具备相当的科研水平。辅导老师需要在宏观上把握好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至于细节上的工作,例如红外线机的布设、野外考察的时间和频次、拍摄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可以尽量交给大学生们,并引导他们协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项目研究深入,完成度高,具有研究价值,然而影片对项目的展现程度还不够:影片提出问题的过程慢,在第三分钟才明确探究问题,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点;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工作,但是影片中学生正在探究和工作的镜头却很少,观众看不到,就很难产生共鸣。 


图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这是一部大学生的科学微电影,影片从选题制作到科学探究都达到了科研的水平,特别是对于野生动物的观察和记录,使用了相当专业的设备。团队中有大学生,有研究生,他们都相当具有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这使得影片的结论颇具可信度。如果在影片中增加一些团队成员的画面,例如:如何制定观察计划,如何蹲守考察点等内容,将会使影片更上一层楼。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