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窑 | 第二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向下
↓↓↓


你知道烧制陶瓷的窑长什么样子吗?四位科学创客梁翠雯、麦泳深、杨桂芬、肖龙,他们来自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今天要带你看看有500年历史的龙窑“南风古灶”。虽然叫“灶”,其实是窑,不是用来做饭的灶,而是烧制陶瓷的窑。它像一条长龙从天而降,所以叫龙窑。走,一起走进龙窑!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走进龙窑

作者:梁翠雯、麦泳深、杨桂芬、肖龙(广东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辅导教师:尤永祥、麦绮莉
奖项:

2018年10月 美国波士顿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亨达热爱家乡专项奖、二等奖


2018年10月 湖南长沙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







各地都有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地方都保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是科学探究纪录片的经典选题。本片聚焦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探究了烧制陶瓷的龙窑所具有的特殊构造,并采用制作模型和模拟实验的方法试图解释龙窑的特殊构造对窑温变化的影响,揭示“南风古灶”中的科学智慧。


四位科学创客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他们利用木板制作斜坡,利用铁丝搭建龙骨,利用浸满水泥的毛巾做窑身,最后还用打孔的方法模拟窑眼。


虽然只是制作模型,但是想了很多办法去克服每一个困难。模拟实验中,插满温度计的龙窑模型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他们粗糙但是充满“原始创新”的探索精神。本片对南风古灶的探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但是四位科学创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让观众相信在科学探究中“办法总比困难多”。

 

配音流畅,但没有节奏,缺乏情绪的表达。解说太平,语言的魅力有待提升。解说词使用虚词过多,以至语言表现力弱了。

 

四位科学创客在做模拟窑温实验中,对防护和安全的防范意识很强,这也是本短片的一个亮点!但是,他们在用水泥浸染毛巾的时候,为什么忘了戴手套呢?实验安全,需要警钟长鸣




精 选 留 言

刘婉茹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实话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开头的拍摄介绍音乐都很美,但是配音略为不足。紧接着由中国的陶瓷引起对陶器的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构清晰。模拟实验那部分的严谨细心认真很值得学习,并且安全防护措施做的很好,眼前一新。不过,音乐的转接不是很自然,跟配音又略显不搭。看完视频后,我知道了陶器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之一,而制作陶器的窑像一条从天而降的龙。这个视频讲解的很好,让我知道关于制作陶器时的相关知识,身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人人皆知,然而创造出这一瑰宝的龙窑大家却并不熟悉。本影片实验部分颇有特色,以对比法进行实验以探究各部分温度差进而引出下文不同釉色陶瓷,不仅令人信服也吸引了读者兴趣。中华文化千千万,各个都博大精深,如影片最后所述一般,不会令他们蒙尘也不会再让他们受到伤害。这部微电影中,科学少年模仿制作了一个龙窑,我知道了龙窑的每个地方温度不同。温度关系着罐子美不美观,小科学家们通过对龙窑所具有的特殊构造进行探究,并制作了龙窑的模型和模拟实验,探究过程严谨且条理清晰。



娄可欣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本部微电影通过疑问---陶瓷是如何烧制出来的,上网查阅资料得知利用窑炉,后前往石湾的南风古社。龙窑呈斜立长条状,依山坡所建,由窑头,窑身,窑尾三部分组成。龙窑特殊的结构,会使它各部分的温度有所不同,于是作者们根据龙窑的比例做出了一个模型进行测试,看看龙窑内不同的温度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后经过实验,都准确的证实龙窑内的各部分温度不同,同时实验体现了窑头在燃烧时比窑尾燃烧时的温度要高,这样烧出来的瓷器才会有所不同。本片也赞扬了古人们的智慧,劝诫人们要好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推荐阅读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