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巴蜗牛食性与生物防治研究 | 第二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向下
↓↓↓


灰巴蜗牛是中国常见的一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如果你家的花园里灰巴蜗牛泛滥,把花花草草吃得遍体鳞伤,那你会怎样对付它呢?“蜗牛跑得慢,把它们一只一只捉走吧!”恐怕你不知道,蜗牛昼伏夜出,甚至会钻到泥土里藏起来,让你找不到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防治方法呢?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的赵思雨、马一鸣、张家硕三位科学少年想出了生物防治的妙招儿。让我们一起看看是否奏效吧!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 灰巴蜗牛食性与生物防治研究》


作者:赵思雨, 马一鸣, 张家硕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辅导教师:刘迎帅

奖项:
201810月 美国波士顿·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 优秀科学微电影二等奖







短片兼具了科学性和趣味性,让观众看到了小学生们探究科学的真实场景,边玩边探究。科学真好玩!蜗牛赛跑这一段很有意思,食性实验也生动有趣。


生物防治方法很有意义,但是分析不够清晰,建议表述盐、醋、辣椒的防治效果用柱形图,一目了然。


生物防治用到的材料,一方面能防治害虫,另一方面是否对植物也有危害呢?食盐对植物也是有害的,如果将食盐换做其他无机盐肥料,在生产上才有推广意义,比如说用氯化钾、尿素、硝酸钾、硝酸铵这一类的肥料盐类。小学生还不懂“盐”的化学概念,科学辅导老师可以考虑在科学探究中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


配音顺畅,吐字清晰。影片03:03,将配音“闻到了一股较难闻的腥臭味”和同期声“真臭啊”混剪,显得突兀。应该在影片中剪辑出同学观察、发现,并说出“真臭啊”的画面。


配乐在一些画面中形成节奏,提升了画面效果,但是多数段落的背景音乐却和解说词配音之间形成冲突,导致观众听不清楚旁白。


从内容创作上看,短片完成了对蜗牛的探究过程,但是寻找、观察蜗牛的过程缺乏特写画面,实验过程略显简单。探究团队在出镜时略显随意,科学探究的目标和目的不够清晰。


解说词不够简洁,画面和解说词有相互补充的效果,不需要每个画面都解说,如“经过和专家的沟通询问得知……”“我们通过上网查询得知”“因为之前我们通过上网查询了解到……”重复太多。



精 选 留 言

朱梦奥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这部科学微电影中的拍摄角度很好,能让观众清楚的看到蜗牛的各个部位和爬行时的动作,让观众随镜头更直观地观察蜗牛。作品探索过程详细易懂,虽然在寻找蜗牛时遇到困难,但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正是我们青少年需要培养的习惯。探索过程从查询蜗牛的生活习性、生活地点开始,使整个实验更加简单。总之,作品中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程振宇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蜗牛蜗牛长什么样?外形特征:(1)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2)头部: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具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眼: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嘴: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蜗牛在爬行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2、强烈的光线刺激对蜗牛生长不利,蜗牛主要在夜间活动,害怕白天直射的阳光,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吃什么?杂食性动物,一般以采食绿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为主,如莴笋叶、白菜叶、南瓜叶、丝瓜叶、苦荬菜及红薯、胡萝卜、各种瓜果,但不喜欢吃带刺激性的植物,如韭菜、大蒜、葱头、辣椒和盐类食品。



李缘奇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五五班,灰巴蜗牛是软体动物,它们爱吃青采、黄瓜、西红柿、还有叶子,它们都是晚上去吃东西,它们走的时候会有黏黏的东西。灰巴蜗牛喜欢吃蔬菜水果,灰巴蜗牛的牙齿是红色的,它对食物似乎不挑踢,也再次说明它们对含有水分的食物有兴趣。




程若依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通过这部科学微电影,我了解到了灰巴蜗牛的食物和生活习性,它的另一个名字:水牛。灰巴蜗牛,它喜欢吃白菜,番茄,黄瓜苹果 ,它是一种杂食软性动物。当发现蜗牛喜欢在报纸上或一些纸张内上面爬行时,科学少年们上网查阅资料得知,灰巴蜗牛的壳需要用这些纸张上面的微生物来强化。在盐水实验中,只有,28%的蜗牛存活了下来,其余的只蜗牛72%的蜗牛,濒临死亡白醋水实验中,有只有54%的蜗牛死亡,其余的42%存活了下来。辣椒水实验中,只有20%的蜗牛死亡,其余的80%都存活了下来。三种物品的混合物实验中,蜗牛全军覆没因此得出结论,如果要防治这种蜗牛危害,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盐巴,辣椒水,白醋混合。



推荐阅读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