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登场《大自然的纺织高手》| 第二届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观看完整视频继续往下

↓↓↓




你小时候有没有玩过“布袋虫”?背着一个“布袋”跑来跑去的虫子,它就是蓑蛾的幼虫。三位小科学家对蓑蛾幼虫的“布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布袋”是有什么用?有哪些特点?怎样编织成的?在三位小科学家眼里,不起眼的蓑蛾幼虫成了他们镜头下的“大明星”。他们又是观察,又是实验,又是采访,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观察着观察着,竟然睡着了。让我们来帮帮忙,帮他们捉回正在逃跑的“明星”吧!









完整视频在这里 

↓↓↓ 



作品名称:《大自然的纺织高手》


作者:宁厚然(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梅子牧(安徽宜城市十二中)、张亦菲(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辅导教师:蓝高龙


奖项:

2019年10月  美国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亨达”关注技术进步专项奖优秀科学微电影一等奖


本片的第一观感是丰富多彩。蓑蛾爬行、防水、编织护囊等行为和护囊承重实验等探究环节设计丰富;对探究过程的拍摄记录更是丰富多彩,不管是自然环境下对蓑蛾(护囊)的抓拍,还是人工可控环境下的细节镜头拍摄,特别是对爬行、编织等行为超过12小时的长时间延时摄影、对护囊内外两侧、横截面的显微摄影等。
 
拍摄中小科学家们借助直尺、手指、杠铃等实现了影像的可视化,让观众直观感知到蓑蛾和护囊的尺寸、质感、承重等。
 
同样由于记录的素材过于丰富,导致剪辑环节的选择困难症,部分段落衔接过于匆忙,另外部分同期声录音品质有待提高。
 
开篇的镜头引发悬念,虫子的出现吸引眼球。作品的开场非常直接地展现出最精彩的画面,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奇特的蓑蛾,对很多观众来说从未见过,“令人好奇的选题”奠定了作品的高分基础。小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充满了好奇心的展示,一步一步揭示了蓑蛾的特点,大家还设计了多种实验进行探究,对蓑蛾的丝进行了集中的探究,无论是观察得犯困还是遇到大雨,都是探究的故事。
 
很好的选题需要通过完美的视频剪辑手段、配音配乐等多种视频工具和手段呈现给大家,所以在剪辑点、画面构图、配乐等方面有待加强,对蓑蛾的探究值得继续。
 
蓑蛾幼虫的虫体藏于保护囊中,护囊轻巧坚固,外面附有枯枝碎叶,幼虫活动或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负囊行进,很不引人注目。短片记录了这种纺织高手不为人知的隐秘生活。小科学家们设计、实施了多项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并用摄像机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展现给了观众。
 
蓑蛾幼虫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的巢穴,它宁可饿着肚子,费尽气力也要带着护囊一起行动;护囊是随着幼虫长大逐步扩大的,如果护囊被破坏不会马上就筑成新的护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蓑蛾的护囊的建成和重建也需要时间。
 
蓑蛾的护囊轻盈坚韧,防水透气,是有研究开发前途的材料。小科学家们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研究、解构了蓑蛾护囊的结构。
 
在以前的生活艰难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曾经使用大蓑蛾的护囊修补鞋子。民间传说黄帝之妻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被尊为先蚕娘娘。抽丝编绢之术就是缫丝纺织的工艺。或许经过深入研究和奇思妙想,同学们也能发明蓑蛾护囊规模化生产利用的工艺方法呢!
 
另一方面,蓑蛾也是一类林业害虫,由于蓑蛾护囊的特殊的结构,为蓑蛾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了解蓑蛾幼虫的习性、护囊的结构也能够为蓑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