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蝗新治-琵琶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探究 | 第五届中小学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图片

蓝鲸的话


如果你已经成了影视明星,是否还会继续热爱科学研究?向湉灵同学的“明星”研究小组告诉我们,背着摄像机做科学研究的中学生会越来越热爱科学、越来越热爱大自然、越来越热爱家乡、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他们比任何“明星”更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就是在科学微电影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中学生,虽然他们只是来自于湖南慈利县第一中学,但是他们的科学微电影每年都会引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的关注……今年他们又研究了什么? 






  作品名称: 


老蝗新治——琵琶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探究

old locust new governance: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Pipazhou


  作者: 


向湉灵(Tianling Xiang)、杨婉仪(Wanyi Yang)、鲁小童(XiaoTong Lu)

  学校: 


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

No. 1 Middle School of Cili County, Hunan Province


  辅导教师: 


向金满(Jinman Xiang)、吴金华(Jinhua Wu)


  奖项: 
 2021年10月 香港-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HMA”最佳科学实验奖、科学微电影优秀作品一等奖


专家评语




图片
牛瑶博士、教授 (科学探究点评专家)

蝗虫是农林业的大害虫。化学防治是目前实行的有效方法,但化学农药有其弊端。生物杀虫剂虽优势明显但起效较慢,探究小组通过查询资料、联系教材内容,采用绿僵菌、几丁质酶两种生物制剂组合、复配进行灭蝗实验,是新的尝试,很有发展的前景。


图片
吕尚伟 北京UGC学院院长(拍摄与剪辑点评专家)

本片完整记录了探究过程,画面生动。但计算机屏幕摩尔纹严重,可考虑采用软件录屏方式。部分图表、图文文字内容太多,可精简文字或制作多屏。


图片
薛建峰  资深媒体人(表达与交流点评专家)

采访拍摄注意构图,从新闻线索切入植保站,显得突兀。实验了不同方法药物对蝗虫的作用。证实了生物灭蝗的效果但忽略了实际应用的情况。


图片
张红梅 教育时报副总编辑(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精神、教育意义点评专家)

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创新性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并有新了的发现,是这部科学微电影最大的教育亮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次科学考察的工作量非常之大。可在短片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鹭鸟逮到鱼的兴奋、对给鹭鸟找到新家的期待,以及他们在大自然中那开心的笑脸。对大自然充满探究欲望,对鹭鸟充满爱护之情,对家乡自然环境充满保护意识,让他们战胜了体力上辛苦,坚持完成了这次科学调查探究,上交了一份有质量的“作业”。

该课题组的小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后,访问了专家、请教了老师,查阅资料,反复进行实验验证,收集到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用绿僵菌、几丁质酶生物制剂组合防治蝗虫的新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重要的不是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巩固,而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与掌握。这些收获,恰恰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建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图片
于洲洋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短片讲述了三位高中生在消灭蝗虫问题上的探索,颇具创新精神,值得鼓励! 

查阅资料的段落摆出的字幕太多,不易于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短片实验段落的镜头展示流畅,几个关键镜头说明了实验条件和蝗虫的情况,干净利落。是否在用同一种蝗虫做实验呢?实验前应该说明蝗虫的品种,最好能配上学名或拉丁学名。实验效果明显,但绿僵菌和几丁质霉是否真的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喷洒在野外是否会对其他物种及环境造成影响,辅导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讨论。 


图片
刘海鹏 高级讲师(STEM教师辅导点评专家)

这部作品的作者和辅导老师都已经是科学微电影的老选手了。这次将选题瞄准了蝗虫!科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不拖沓、科学步骤完整,拍摄和剪辑也中规中矩,整体来说比上一年的作品有很大的提升。如果能够再更多的讨论一下用这种混合的“药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者有没有副作用,以及经济效应就更好了! 







图片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号的中小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图片

图片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